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006 | 在线旅游帝国Expedia崛起的背后

006 | 在线旅游帝国Expedia崛起的背后-极客时间

006 | 在线旅游帝国Expedia崛起的背后

讲述:秭明

时长08:04大小3.69M

我会在这一年中介绍一些总部在西雅图,或者研发中心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西雅图的 IT 公司。这其中除了微软和亚马逊这样的大鳄以外,还囊括了诸多在不同领域取得一定统治地位的公司们。
今天的主角是一家著名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我将和你说说它的创业与发展史。
除了微软和亚马逊以外,Expedia 可说是总部设在西雅图的 IT 公司中最知名的一家。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Expedia 与其说是家 IT 公司,不如说是一家在线旅游公司。
Expedia 的创始人就是 Zillow 的创始人理查德 · 巴顿(Richard Barton)。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可以创立两家都很优秀的上市公司,这个人显然就是一个“大神”了。
巴顿创立 Expedia 的时候还在微软。那大概是 1994 年的时候,微软打算做一个旅游指南的 CD-ROM。巴顿觉得,只是搞个 CD-ROM 其实没什么意思,要干不如干一票大的。他是极少数在那个时候对互联网就有所了解的人之一,所以他想做一个在线的旅游信息提供商。
那个时候的微软还没有后来那么庞大,他很容易就见到了比尔 · 盖茨和史蒂夫 · 鲍尔默,并且说服了他们。于是他加班加点地干活,在 1996 年的时候,一个叫作 Expedia 的网站上线了。
1999 年的时候,微软决定将 Expedia 拆分出去,这大概是比尔 · 盖茨觉得一家做软件的公司同时做旅游代理有点不伦不类吧。
这个网站被拆分出去时,正赶上了 2000 年之前的互联网泡沫,这恰是一个契机,它很顺利地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这对 Expedia 无疑是个非常幸运的事情。巴顿就继续做 CEO,这个 CEO 一做就做到了 2003 年。
这家公司的名字 Expedia,按照巴顿在一次采访里面的解释是 Exploration 和 Speed 的组合,这两个词分别意为“探索”和“速度”,因此 Expedia 象征着“迅速查找旅游的线路”。这个名字不但应景,而且非常有特色,让 Expedia 的品牌旗帜非常鲜明。
2003 年的时候,IAC 决定花钱买下 Expedia 私有化。这次收购到底溢价多少,我无从查实了,但我有一点不太理解:为什么巴顿就想卖它了,而不是坚持下去、继续做下去?但是从后来的资料看,巴顿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创业,而不是经营企业的人。Expedia 到了 2003 年的规模,他也有点儿做不动了。加上互联网泡沫刚过,市场一片萧条。有人买,此时卖掉其实未必是件坏事。
买下来的结果就是让 CEO 拿了钱并退出了。巴顿估计是分到了让自己这辈子都衣食无忧的钱,他在拿着钱去完善自己下一个创业计划的同时,也度假休息了一年。
休息一年以后回到西雅图,他和从微软到 Expedia 一路同行的老同志罗伊德 · 福林克(Lloyd Frink)一起,开始了一段新的创业之旅。
这次创业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 2006 年,Zillow 才作为一家房地产信息整合和查询的公司暴露在大众面前。
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巴顿表示自己的确在 2003 年的时候就有了新想法,打算做 Zillow 了。如果这个时间是真的,和 Redfin 创始人开始搞 Redfin 的时间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说,牛人的观念总是惊人得相似。有关 Zillow 和 Redfin 的故事,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讲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买下 Expedia 的 IAC 的董事长是巴里 · 迪勒(Barry Diller),而迪勒是一个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高手。从这方面来说,Expedia 是成于巴顿,但绝对是兴旺发达在迪勒的手上。
经过两年的整合,迪勒决定在 2005 年的时候让 Expedia 重新上市,并采用了同样的股票代码。
但是卷土重来的 Expedia 背后,不再是一个对旅游行业不熟悉的巴顿,而是有很多年经验的迪勒
重组以后的 Expedia 包括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品牌,除了著名的 Expedia.com 以外,知名的还有 Hotels.com 以及 HotWire.com,加上 2004 年买入并专门做企业业务的 Egencia,以及后世非常著名的做旅游社区的猫途鹰(TripAdvisor),等等。
这次重新打包上市后,Expedia 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追捧。有钱在手,加上懂得旅游经营的管理团队,这让 Expedia 从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旅游代理,从此以后从未掉队过。
到 2011 年的时候,迪勒又决定把 Expedia 里面与旅游媒体相关的业务都重新打包上市,并保留了所有和旅游交易相关的业务,包括所有的酒店、机票、租车、游轮,等等。
这次拆分并独立上市的公司里面最重要的是猫途鹰,Expedia 和猫途鹰就这样成为了两家公司。但是两者业务完全独立了,而董事长却都是迪勒。
这种资本运作和拆分壮大不仅需要眼光和远见,而且需要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迪勒正是有这种远见的资本运作者。我们可以说,Expedia 最初的成功离不开巴顿的远见,但是真正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壮大成长,主要还是缘于身为资本运作高手的董事长迪勒。
我们不得不佩服迪勒的眼光,猫途鹰从 Expedia 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旅游媒体社区以及评论中心之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旅游社区。
一个社区的力量,在社交网络没有出现之前可能不被大家理解,Facebook、Yelp 之类给大家树立的榜样,使得猫途鹰这个旅游社区加评价的品牌影响力非常得巨大。
我想,如果当初这个品牌没有从 Expedia 剥离出去,那么因为既做裁判又做观众的缺陷,猫途鹰绝无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
作为旅游公司的 Expedia 就介绍到这里,而作为 IT 公司的 Expedia 就更有意思了。
前面说到,Expedia 总部在西雅图这边,又是从微软分离出去的,所以其技术层面一方面保留了非常重的微软痕迹,并非是湾区或者其他初创公司的那一套,更多地基于 Linux 和 Java。另外一方面,Expedia 的董事长通过资本运作又收购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品牌,而这些品牌们在技术上又都是各自为政自然生长的。
此外,Expedia 还是一家商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远高于技术地位的公司。公司优先考虑商业决策,而对统一技术框架的实现兴趣不足。
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以后,Expedia 公司里面组和组之间、品牌和品牌之间的技术五花八门。这种五花八门带来的副作用现在逐渐体现出来。
比如说,不同品牌之间的数据无法做到实时的共享。一个用户在不同品牌下面的账号的行为不容易做有效的关联分析。因为技术的不足反而拖累了商业的发展,这就是多年来重视商业而不重视技术的直接体现。
Expedia 对技术的态度,说得好听一点,这是百花齐放,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在技术上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底蕴。作为一家旅游公司,它的基础架构层面的建设是很值得商榷的,这也反过来在不断地阻挠其商业模式的进步。
Expedia 的这样一个状态,也直接导致其 IT 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难有土壤成为一流的 IT 人员。或许,这也是一些朋友会有在 Expedia 过渡几年的想法,并在择业时往往优先选择其他公司的原因。
和商业的蒸蒸日上相比,Expedia 在技术层面显得有些混乱。在西雅图,有些公司有些组的领导就私底下有 Expedia 出来的一律不给面试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是不是公平暂且不说,但是这种潜规则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20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4

提建议

上一篇
005 | 从Tableau上市,看学术界和工业界人士创业
下一篇
007 | 房产经纪的颠覆者Redfin: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9)

  • 2019-02-27
    有没有详细介绍Expedia 在资本运作方面的书籍推荐一下?非常有兴趣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样的做法能做到这种高度。
    8
  • 贺明
    2018-11-11
    这类公司本来就是商业运营比技术平台重要多了,当然aws阿里是奇葩
    5
  • Coding小先
    2019-12-03
    未来两到三年,侧重技术上的突破,同时寻求非技术维度的发展。就像是士兵要练好枪法,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
  • 河蟹hxscript
    2019-02-27
    这也就是为什么腾讯在18年组织架构的调整中,特意强调增加了技术中台的原因吧
    1
  • Jack Li
    2021-12-25
    可以学习资本运作的方式,但更要看到集团内多产品间的初始野蛮生长,无论单项业务发展到了什么高度,只要有更多复杂业务间的协同需求,就需要尽早定下基于数据库技术选型的整合方案,否则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因不同项目间无法协同,而逐步成为市场扩展道路上最大的制肘。这类商业大于技术的公司,将技术人员的成长天然限制于小项目技术分支的狭窄领域,作为技术人员入职后长期无法进入深度架构领域,专业能力成长空间有限,值得在工作项目择业时借鉴警惕。
    展开
  • self-discipline
    2019-09-30
    技术是商业发现的引擎,引擎出现问题,商业的发展会受到制约和限制
  • geduo4612
    2019-05-11
    亚马逊还是退出中国了,难道这套打法不符合国情吗?

    作者回复: 应该是吧

  • caohuan
    2018-11-29
    本篇所得:1.牛人的经历 有惊人的相似; 2.商业 的发展 需要 技术的加持。
  • 胡心鹏
    2018-05-03
    底层技术架构方面 目前有变化吗?数据无法共享 分析,技术选择方面的五花八门 对于团队之间的技术资源共享 开发效率 运维成本 数据分析 都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