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Netflix个性化推荐架构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25 | Netflix个性化推荐架构
2018-04-30 刑无刀 来自北京
《推荐系统三十六式》
课程介绍
讲述:黄洲君
时长12:16大小5.61M
你是否常常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推荐算法绕得如坠云中,觉得好像算法就是推荐系统的全部,哪怕就算不是全部,也肯定至少是个嫡生的长子。
然而,实际上工程实现才是推荐系统的骨架,如果没有很好的软件实现,算法不能落地产生效果,产品不能顺畅地服务用户,不能顺利地收集到用户的反馈,更不能让推荐系统往更好的方向进化。
一个好的推荐系统不仅仅是在线下模型评测指标多么好,也不仅仅是在某个时刻像是灵光乍现一样击中了用户某个口味,而是随着用户的不断使用,产品和用户一起变好,产品背后的人得到进步,用户也越来越喜欢产品。
虽然影响是否用户产品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否流畅地给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架构的重要性
推荐系统向来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因此传统的观点是推荐系统更加注重线下的模型效果,而非线上的服务质量。但是你也知道,时至今日,推荐系统不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承担了产品的核心功能。因此,对推荐系统架构的要求也高了很多。
一个好的推荐系统架构应该具有这些特质:
实时响应请求;
及时、准确、全面记录用户反馈;
可以优雅降级;
快速实验多种策略。
上一篇专栏文章介绍的是当下最热门的推荐系统产品形式——信息流的架构,信息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荐系统,今天我要介绍一种更符合经典推荐系统的架构,这就是著名的流媒体 Netflix 的推荐系统架构。
通过这篇文章,我会为你介绍,实现一个简化版的推荐系统架构应该至少包含哪些元素,同时,我会带你一起总结出,一个经典推荐系统架构应该有的样子。
经典架构
好了,废话少说,我先上图。下面这张图就是 Netflix 的推荐系统架构图。
我先整体看一下这个架构,一共分成三层:在线、近线、离线。
你是不是也发现似乎有一个不太熟识的词出现:近线。对,这个近线是通常不太提的一个概念,或者通常就把它归入了在线的范畴。
实际上,可以这样定义这三个层级:
离线:不用实时数据,不提供实时服务;
近线:使用实时数据,不保证实时服务;
在线:使用实时数据,要保证实时服务。
在具体介绍这些内容之前,我先来说说数据流的情况。
1. 数据流
用户在产品 UI 上使用产品,消费展示的内容,产生行为事件数据,实时地被收集走,一边进入分布式的文件系统中存储,供离线阶段使用,另一边流向近线层的消息队列,供近线阶段的流计算使用。
离线存储的全量数据被抽取出来,组成离线计算所需的训练数据,这些训练数据被一个管理数据生成和发布的组件统一管理,要使用数据的下游,比如模型训练会在离线数据生成时得到这个组件的通知,从而开始训练,训练得到的模型用于进一步为用户计算推荐结果。
离线阶段的推荐结果或者模型在近线阶段被更新,进一步在在线阶段被直接使用,产生最终的推荐结果,呈现给用户。
这是整个数据流情况。下面我一一详细介绍每个部分。
2. 在线层
在线层的触发时机是当用户发出请求,也就是用户进入一个推荐场景,推荐位等着展示推荐结果时,这个时候需要承担责任就是在线层。在线层就是实时响应用户请求。简单说,在线层的特点就是“使用实时数据,要保证实时服务”。
在线层的优势有:
直接首次接触到大多数最新数据;
对用户请求时的上下文了如指掌;
只需计算必须的信息,不需要考虑所有的信息。
在线层也有严格的制约:
严格的服务响应时间,不能超时,或者让用户等太久;
服务要保证可用性,稳定性;
传输的数据有限。
在线层常常展现出的形式就是 Rest API 形式,后端则通常是 RPC 服务内部互相调用,以用户 ID、场景信息去请求,通常就在 ms 响应时间内返回 Json 形式的推荐结果。那么哪些计算逻辑适合放在在线层呢?
简单的算法逻辑;
模型的预测阶段;
商业目标相关的过滤或者调权逻辑;
场景有关的一些逻辑;
互动性强的一些算法。
在线阶段要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已经预处理后的推荐结果,是少量物品集合。
比如说当用户访问一个物品详情页,需要做相关推荐,那么在线阶段给在线服务的 Rest API 传入用户身份以及当前的物品 ID,实时地取出物品 ID 对应的相关物品 ID,再根据用户信息对这些物品 ID 做一些重排和过滤,就可以输出了,整个过程都是在 ms 级别完成。
这个实时响应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比如说这个物品 ID 就没有相关的物品,那么这时候服务就需要降级,所谓的降级就是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了,但是不能低于最低要求,这里的最低要求就是必须要返回东西,不能开天窗。
于是,这就降级为取出热门排行榜返回。虽然不是个性化的相关结果,但是总比开天窗要好。这就是服务的可用性。
在线阶段还要实时地分发用户事件数据,就是当用户不断使用产品过程产生的行为数据,需要实时地上报给有关模块。这一部分也是需要实时的,比如用于防重复推荐的过滤。
3. 离线层
讲完在线层,再来看看离线层。离线层就是躲在推荐系统的大后方,批量、周期性地执行一些计算任务。其特点是“不用实时数据,不提供实时服务”。
离线层的示意图如下:
离线阶段主要面对的数据源就是 Hadoop,实质上是 HDFS。收集到的所有日志都存在这里面,是一个全量的数据中心。
通过 Pig 或者 Hive 等工具,从全量日志中按照算法要求抽取出不同的数据,再加上其他数据变成了不同算法所需的数据源。
如果这种数据源比较多时,就需要有专门的工具统一管理起来,这个管理上要求:
数据准备好之后及时通知相关方,也就是要有订阅发布的模式;
能够满足下游不同的存储系统;
完整的监控体系,并且监控过程对于数据使用方是透明的。
在 Netflix 内部,承担这个管理任务的工具叫做 Hermes,类似 Kafka,但是又有不同的内部工具。
离线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两类:模型训练和推荐结果计算。
通常机器学习类模型,尤其是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多次迭代,这类型的模型训练任务最适合放在离线阶段。
举个例子,你已经知道推荐系统中会有召回和融合排序这两个阶段。通常一些推荐算法,例如协同过滤就是在离线阶段计算出每个人的推荐结果,作为线上融合排序的候选集之一,也就是示意图中的“推荐结果”。
另一方面,假如融合排序模型时逻辑回归,那么逻辑回归模型的参数也通常在离线阶段就训练完成的,在线阶段也只是取出来参数用于计算而已。
离线阶段有以下这么几个好处:
可以处理最大的数据量;
可进行批量处理和计算;
不用有响应时间等要求。
当然坏处也是明显的:
无法及时响应前端需求;
面对的数据较静态,无法及时反应用户的兴趣变化。
大多数推荐算法,实际上都是在离线阶段产生推荐结果的。离线阶段的推荐计算和模型训练,如果要用分布式框架,通常可以选择 Spark 等。
4. 近线层
最后,我来讲讲近线层。近线层的特点是“使用实时数据,不保证实时服务”,这实在是一个很不讲道理的计算层,因为把它的特点翻译得直白点就是:喂给我最新鲜的牧草,但是我不保证能马上给你挤奶。
虽然这看上去蛮不讲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层,它结合了离线层和在线层的好处,摒弃了两者的不足。
近线层,也叫做准实时层,所谓“准实时”,就是接近实时,但不是真的实时。
从前面的架构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层的数据来源是实时的行为事件队列,但是计算的结果并不是沿着输入数据的方向原路返回,而是进入了在线数据库中,得到用户真正发起请求时,再提供服务。
一个典型的近线计算任务是这样的:从事件队列中获取最新的一个或少许几个用户反馈行为,首先将这些用户已经反馈过的物品从离线推荐结果中剔除,进一步,用这几个反馈行为作为样本,以小批量梯度下降的优化方法去更新融合模型的参数。
这两个计算任务都不会也不需要立即对用户做出响应,也不必须在下一次用户请求时就产生效果,就是说当用户实时请求时,不需要去等待近线任务的最新结果,因为两者是异步的。
近线计算任务一个核心的组件就是流计算,因为它要处理的实时数据流。常用的流计算框架有 Storm,Spark Streaming,FLink 等,Netflix 采用的内部流计算框架 Manhattan,这和 Storm 类似。
略有区别的是 Spark Streaming,实际上并不是实时流计算,而是小批量计算。
简化架构
Netflix 是为全球多个国家同时提供在线服务的,因此推荐系统的架构略微复杂。倘若你现在刚刚接手一个新产品,要从 0 开始搭建一个推荐系统,那么可以以 Netflix 的架构作为蓝本,做一定的简化。
关键简化有两点:
完全舍弃掉近线层;
避免使用分布式系统。
其中第二点,在一个新产品的场景下, 当数据量还没有那么大时,使用分布式存储或者计算框架,非常不划算。
如果性能不足,请升级单机配置。根据经验,一个几千万用户,几十万到百万的物品的协同过滤或者矩阵分解,如果充分发挥单机的性能,综合效率会远远优于在 Spark 上运行。
另外在一个推荐系统刚从 0 开始的阶段,离线阶段的算法也没有那么多,很多情况甚至都只有协同过滤结果,这时候线上融合模型也不必那么复杂,一个简单的加权融合就可以了,因此在线层也不必复杂。
总结
今天我以 Netflix 架构为原型,向你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推荐系统架构长什么样子。关于这个架构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它有三层,三层分别是离线,近线,在线。
我用如下的表格将这三层综合对比,并且简单举例,我们看看每一层分别放哪些任务。
以上就是对这个架构的宏观总结对比。如前所说,其实架构都是进化出来的,你千万不必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架构,满足最低要求就好。
针对这个架构提一个问题,前面讲到的 Bandit 算法,你觉得应该在哪一层比较好呢?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0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24 | 典型的信息流架构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
26 | 总览推荐架构和搜索、广告的关系
精选留言(13)
- kee22018-09-01“如果性能不足,请升级单机配置。根据经验,一个几千万用户,几十...” 请问你说的几千万用户这种场景单机配置大概是怎样的,谢谢
作者回复: 请看最后一篇。关于团队。那里有回答。
2 - 尹士2018-05-02果性能不足,请升级单机配置。根据经验,一个几千万用户,几十万到百万的物品的协同过滤或者矩阵分解,如果充分发挥单机的性能,综合效率会远远优于在 Spark 上运行。 你好,刀哥,如何充分发挥单机性能,我能想到的只有算法优化和多进程,按照千万用户和五十万物品算,采用物品的协同过滤,每个物品有十个纬度的特征,每个用户有十个纬度特征,我觉得这个量太大,单机实时推荐物品无法做到,想听一下你的高见1
- 林彦2018-05-01Bandit算法需要根据场景反馈调试模型的参数值,适合还没有任何模型效果数据的冷启动。当候选臂的数量不大时,可以直接应用到在线计算中。也可以作为其他离线模型推荐结果的在线优化模型使用。2
- shangqiu862019-05-06bandit算法主要解决EE问题和冷启动问题,我觉得应该放到在线层,作为融合排序的一部分1
- 明华2018-07-24老师您好,想问如果我在离线训练阶段使用了逻辑回归训练出了模型,在在线预测时对单个用户调用api预测,但如果是单个用户怎么做例如归一化之类的数据预处理操作呢?1
- 梦露2018-06-06结合上下文和协同过滤能降低臂个数的Bandit可以用于在线部分,纯Bandit适合在离线部分,保证长尾物品的曝光1
- hqzhao2018-05-01每期都听,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RS,听完发现同样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发现一片新天地。很感谢刑前辈!1
- Geek_00437c2019-11-18两个问题: 1、如果一个用户足够活跃,把离线召回的item都用完了,这时候近线层的召回补充就发挥很大作用了? 2、您的github是啥,网上没找到~
- Warner2019-07-23老师,近线层中的"在线数据"是怎么产生的?在线层输出的吗?
- Better Life2018-12-23老师,实时I2I有干货可以分享一下吗?git上面有demo可以学习的吗
作者回复: Itembased的代码见我的github。
- 帅帅2018-09-26Another option is to precompute part of a result with an offline process and leave the less costly or more context-sensitive parts of the algorithms for online computation。 在原文看到了这句话,可以将一部分预计算好放到cache里服务,将少量的有价值或者对环境敏感的算法部分可以在线计算展开
- 帅帅2018-09-24感觉在线部分调用融合排序模型,也不绝对这样的; 比如一个网站,内容更新比较慢,那每个用户都预计算好预排序好推荐列表就可以,没必要每次排序,毕竟排序还是调用模型性能耗费大
- 帅帅2018-09-13在多篇文章中看到作者对分布式计算的降级,认为会提升成本; 其实spark是支持standalone单机版本的,并且在单机上无缝使用多核计算,即使将来不能满足需求了,把--master从local改成yarn就变成了分布式~~~~共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