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推荐系统的测试方法及常用指标介绍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31 | 推荐系统的测试方法及常用指标介绍
2018-05-14 刑无刀 来自北京
《推荐系统三十六式》
课程介绍
讲述:黄洲君
时长16:48大小7.69M
当我们刚开始学习推荐系统的时候,我就希望你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推荐系统。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我开始唠叨推荐系统的林林总总。
到了今天,假如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推荐系统,这个系统已经上线,代替了以前绝大多数人工的工作,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电商网站创造销售额,为信息流创造阅读时间和互动,为社交网站创造社交关系。
为什么要关注指标
然而,这样你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吗?显然你想错了,它成功上线时,也是你失业的时候,我们暂且不说是否真的有这一天。就算是一切正常运作,你还是需要每天把这个系统捧在手心,教它在刁钻的用户面前如何长大,既要小心它学坏,也要小心它偷懒不学无术。
总之,养过孩子的人会懂的。面对推荐系统这样一个有诸多复杂因素联动起作用的系统,要时时刻刻知道它好不好,健不健康,你同样需要掌握一些测试方法和检测指标。
推荐系统的测试方法
在最开始几篇中,我说过你需要有不确定性思维,但是这绝不是帮你在老板那里开脱的说辞。
推荐系统也需要测试,只是它不同于传统的功能测试。传统软件的功能测试,功能的响应是有预期的,点击一个加关注按钮,应该有什么响应,是被产品文档明确规定的;也因此在开发功能的时候,可以同步写出测试用例来。
这非常明白,在功能开发时,你做了任何改动,只要跑一下测试用例,逻辑对不对就一目了然了。反观推荐系统就没那么容易了,你什么都没动,可能两次推荐的结果都有可能不一样,而且很可能这个不一样也是你自己或者你老板要求的。
那么推荐系统要怎么测试呢?与其说推荐系统没有确定性的预期响应,不如说推荐系统的响应维度更高。
因为确定性的功能响应像是一个点,而推荐系统的响应则是高维空间中的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那么是不是推荐系统不需要单元测试了呢?显然也不是。
归纳起来,推荐系统的测试方法有四种: 业务规则扫描、离线模拟测试、在线对比测试、用户访谈。
1. 业务规则扫描
首先,业务规则扫描本质上就是传统软件的功能测试。确定的业务规则会对应有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可以翻译成单元测试,像是运行单元测试那样,对推荐系统逐一扫描业务规则。
通常这些业务规则对测试的要求也有“软的”和“硬的”两种。前者会对业务规则违反情况做一个基线规定,比如触发几率小于万分之一,在扫描测试时统计触发次数,只要统计触发几率不超过基线,就算是合格。
而硬的规则,就是一票否决,例如一些业务黑名单,简直就是高压线,测试时碰不得,碰了就是 Bug,就要想办法修正。
除了业务规则,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比如绝大多数推荐模型都涉及了数学计算,而数学计算中也有一些潜在的规则不能违反。
比如除数不能为 0,比如计算机的浮点数精度有限,经过一些指数运算后可能就出现预期之外的结果,还可能一些连续相乘的计算要防止出现 0 的乘数,类似这些在计算中的潜在业务规则,也需要扫描测试。
2. 离线模拟测试
其次,就是在离线模拟测试。这是一种军事演习式的测试。模拟测试当然无法代替真实数据,但是也能暴露一些问题。通常做法是先收集业务数据,也就是根据业务场景特点,构造用户访问推荐接口的参数。
这些参数要尽量还原当时场景,然后拿这些参数数据去实时访问推荐推荐,产生推荐结果日志,收集这些结果日志并计算评测指标,就是离线模拟测试。
显然,离线模拟测试是失真的测试,并且评测指标也有限,因为并不能得到用户真实及时的反馈。但是仍然有参考意义。
这些模拟得到的日志可以统称为曝光日志,它可以评测一些非效果类指标,例如推荐覆盖率,推荐失效率,推荐多样性等。关于这些指标具体含义,稍后再讲。那是不是离线模拟测试就对效果一无所知、无法模拟呢?
也并不是,有一种办法是,利用历史真实日志构造用户访问参数,得到带评测接口的结果日志后,结合对应的真实反馈,可以定性评测效果对比。
比如,可以评测推荐结果的 TopK 的准确率,或者排序效果 AUC。这些模型效果类指标,虽然不能代表最终关注的商业指标,但是两者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来说 TopK 准确率高,或者 AUC 高于 0.5 越多,对应的商业指标就会越好,这是一个基本假设。通过离线模拟评测每一天的模型效果指标,同时计算当天真实的商业指标,可以绘制出两者之间的散点图,从而回归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用离线模型效果预估上线后真实商业指标。
3. 在线对比测试
第三种测试方法就是真正的实战了,那就是 ABTest,即在线对比测试,分流量做真实的评测。这需要一个支持流量正交切分的 ABTest 框架,在前面的文中已经讲到过。ABTest 在样本充分的前提下,基本上可以定性新的推荐系统是否比老的推荐系统更加优秀。
4. 用户访谈
最后一种测试方法就是用户访谈,或者说用户调查。前面三种测试方法,背后的思想是数据驱动。
然而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时所说,数据测量的是系统外在表现,并不反映系统原理,而且数据指标是人设计的,是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人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各有不同。
因此,除了要紧紧团结在“数据驱动”这个核心思想周围,还需要深入用户,对用户做最直接的交流,对用户访谈,更重要的意义不是评测推荐系统,而是评测推荐系统的指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其高低反映了你预先的设定。
除此之外,通过前面三种测试方法如果得知系统表现不好,那么结合直接真实的用户调查和访谈,可以为系统优化找到真实原因。这种方法类比一下就是:维修下水道时,你需要钻进下水道。
常用指标
推荐系统有很多指标。你之前如果阅读过一些介绍推荐系统指标的文献或书籍,想必会对繁多的指标望而却步,总之就是各种率。实际上所有指标就是在回答两个问题:系统有多好,还能好多久?
这两个问题恰恰就是推荐系统里面一个老大难问题的反映:探索利用问题。
系统有多好?这就是想问问:对数据利用得彻底吗?还能好多久?这个问题就是想问问:能探索出用户新的兴趣吗?这样就能继续开采利用了。也好比在职场中看一个人,除了看他现在的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多强,还要看他学习能力有多强,毕竟世界是变化的,朝阳也会变成夕阳。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两类指标有哪些。
1. 系统有多好?
检测系统到底有多好,其实,也有两类,一类是深度类,一类是广度类。
把数据看做是一座矿山,推荐系统是一个开采这座矿山的器械,“系统有多好”这个问题就是在关心开采得好不好,所以其实就看现有矿山上开采得深不深,开采得到不到位。广度类指标就是指在矿山上打满了钻井,而不仅仅盯着一处打钻井。
深度类指标,就是看推荐系统在它的本职工作上做得如何。还记得推荐系统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吗?就是预测用户和物品之间的连接,预测的方法又有评分预测和行为预测。
因此深度类指标就指在检测系统在这两个工作上是否做得到位,有针对离线模型的指标,也有在线的指标,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1. 评分准确度。通常就是均方根误差 RMSE,或者其他误差类指标,反映预测评分效果的好坏。在讲协同过滤时已经详细说过这个指标。这里不再赘述。
2. 排序。检测推荐系统排序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把用户偏爱的物品放在前面是推荐系统的天职。
由于推荐系统输出结果是非常个人化的,除了用户本人,其他人都很难替他回答哪个好哪个不好,所以通常评价推荐系统排序效果很少采用搜索引擎排序指标,例如 MAP,MRR,NDCG。
搜索引擎评价搜索结果和查询相关性,具有很强的客观属性,可以他人代替评价。推荐系统评价排序通常采用 AUC。也在前面介绍 BPR 模型时,专门讲到过。
3. 分类准确率。这个指标也是针对行为预测的,而行为预测就是分类问题,所以评价准确度就很自然。
在推荐系统中,评价准确度略微特殊,一般评价 TopK 准确率,与之对应还有 TopK 召回率,这里的 K 和实际推荐系统场景有关,就是实际每次推荐系统需要输出几个结果。
TopK 准确度计算方式如下:
如果日志中用户有 A、B 两个物品有正反馈行为,推荐系统推出一个物品列表,长度为 K,这个列表中就有可能包含 A、B 两个物品中的一个或多个,下面这个表格就说明了 TopK 准确率和 TopK 召回率的含义。
这三个指标,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推荐系统在“预测”这件事上对数据开采的深度,实际上由于模型不同,还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也可以自己设计指标,这里不再赘述。但这三个指标也属于比较初期的指标,距离最终商业指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常检测推荐系统的商业指标有:点击率,转化率。其实把用户从打开你的应用或者网站开始,到最终完成一个消费,中间要经历数个步骤,也是大家常说的漏斗转化过程。
推荐系统如果在其中某个环节起作用,那么就要衡量那个环节的转化率,这个相比前面三个指标,更加接近真实效果。
除了比例类的商业指标,还要关注绝对量的商业指标,常见的有:社交关系数量,用户停留时长,GMV(成交金额),关注绝对数量,除了因为它才是真正商业目标,还有一个原因,是要看推荐系统是否和别的系统之间存在零和博弈情况。
假如推荐系统导流效果提升,搜索引擎导流下降,从整个平台来看,因为整个平台的商业目标并没有那么成绩喜人,也需要警惕。
讲完深度类指标,下面进入广度类指标。
4. 覆盖率。这项指标就是看推荐系统在多少用户身上开采成功了,覆盖率又细分为 UV 覆盖率和 PV 覆盖率。UV 覆盖率计算方法是。
解释一下,首先要定义有效推荐,就是推荐结果列表长度保证在 C 个之上,独立访问的用户去重就是 UV,有效推荐覆盖的独立去重用户数除以独立用户数就是 UV 覆盖率。PV 覆盖率计算方法类似,唯一区别就是计算时分子分母不去重。
5. 失效率。失效率指标衡量推荐不出结果的情况。也分为 UV 失效率和 PV 失效率。UV 失效率计算方法是。
分子是推荐结果列表长度为 0 覆盖的独立用户数,分母依然是去重后的独立访问用户数。PV 失效率也一样,区别是不去重。
6. 新颖性。对于用户来说,“总是看到你这张老脸”会让他们审美疲劳,所以对用户来说,推荐的物品要有一定的新颖性。直观理解就是用户没见过。
所以新颖性需要讲粒度,物品粒度、标签粒度、主题粒度、分类粒度等等。每个粒度上评价用户没见过的物品比例。对于物品级别的新颖性,更多是靠直接过滤保证,这在前面章节已经专门讲到了对应的过滤算法。
7. 更新率。检测推荐结果更新程度。如果推荐列表每天几乎一样,显然不可取,尤其是新闻资讯类,要求每次刷新都不一样,对更新率要求更高。更新率可以有很多衡量方式,有一种是衡量每个推荐周期和上个周期相比,推荐列表中不同物品的比例。这个周期,可以是每次刷新,也可以是每天。
2. 还能好多久?
除了关注系统表现有多好外,你还需要忧虑另一件事,你的系统还能好多久?也就是系统是否健康。
在推荐系统中,需要数据不断更新,这样系统才是一个活系统,用户兴趣客观上会变迁,数据源客观上也是会用光的一天,所以推荐系统如果不能应对这两个变化,就好不了太久。
衡量推荐系统是否健康的指标常用的有三个。
1. 个性化。虽然说到推荐系统时,言必称个性化,但实际上能做到真正个性化很难,那要求用户每个人都独立思考、爱好明确、不受群体影响。但是个性化程度的确能够反映推荐系统的健康程度,按照我们在专栏第一篇“是否需要推荐系统”中提出的那个公式来看:
如果没有个性化,那么分子上增加的连接数,其实是不受分母上增加的物品数影响的,因为所有人都只消费那少数几个物品,那么你其实不需要推荐系统。
个性化如何检测呢?有一个直观的方法,取一天的日志,计算用户推荐列表的平均相似度,如果用户量较大,对用户抽样。
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衡量推荐系统的马太效应,反向衡量推荐的个性化程度。把物品按照累计推荐次数排序,排在位置 i 的物品,其推荐次数占总次数为 。那么基尼系数为:
看这个公式可以知道,如果推荐次数越不平均,那么基尼系数就越趋近于 1。
3. 多样性。多样性不但要在推荐服务吐出结果时需要做一定的保证,也要通过日志做监测。
多样性可能会损失一些效果指标,但是从长远上来看,对推荐系统所在平台是有利的。多样的推荐结果也会让产品显得生机勃勃,提升品牌形象。多样性衡量方式通常要依赖维度体系选择,例如常见的是在类别维度上衡量推荐结果的多样性。方法是下面这样的。
多样性衡量实际上在衡量各个类别在推荐时的熵,一共有 n 个类别,分母是各个类别最均匀,都得到一样的推荐次数情况下对应的熵。
分子则是实际各个类别得到的推荐次数, 是类别 i 被推荐次数占总推荐次数的比例,计算它的熵。两者求比值是为了在类别数增加和减少时,可以互相比较。
这种计算多样性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还可以具体评价每次推荐的多样性,每个用户的多样性,也就是 PV 多样性和 UV 多样性。
总结
推荐系统作为一种 AI 系统,其测试方法不完全相同于传统软件功能测试。对于推荐系统,也有一定的单元测试,扫描业务规则,对系统做一票否决制,因为这些业务规则定义明确。
除此之外,还要先经过离线模拟,再线上小范围实测,这部分测试就是在践行数据驱动。这部分指标主要在回答系统的两个问题。
系统表现有多好?
系统还能好多久?
只要系统现在表现好,并且系统生命力强,那么你的推荐系统就是好的推荐系统。这些指标就是在忠实反映这两个侧面的。
但是,光靠数据驱动,又容易走入歧途,还需要常常审视这些指标到底是否真实反映系统状态,所以还需要对用户做调查访谈,深入群众,听取最真实的感受,回来重新看看自己的指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重新设计指标。
这里限于篇幅,没有完全列出推荐系统所用的指标,欢迎你留言,把你用过的指标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1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30 | 推荐系统服务化、存储选型及API设计
下一篇
32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推荐系统的攻防
精选留言(12)
- 惜心(伟祺)2018-05-15吉尼斯系数中 n是只推荐的次数吗 (2i-n-i)是什么含义5
- 小贝2018-05-14最好举举个例子吧,刑无刀老师讲的面覆盖广,但是偏泛泛,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下?5
- 超🚀2021-01-28我是做推荐系统测试的,不知道业内其他同行是怎么做的,我这边目前是分三个方向:1离线数据的质量,包括数据正确性和业务正确性,数据正确性关注的是入库的内容数据格式等,业务正确性是算法召回层的结果是否符合对应的场景;2工程端结果质量,包括推荐结果的正确性和推荐系统的性能,就是经过精排序和数据补齐等步骤后的结果;3还有就是c端的交互。具体算法模型还没有深入,之前研究过一段时间,发现算法层的召回、排序每个层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具体算法的测试不太好下手。展开4
- slvher2018-05-27总结的不错,但原文未对基尼系数(gini index)公式中出现的符号n做说明,且公式似乎有2个小问题,请确认: 1)p_i应该是按推荐次数统计排序后,第i个item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吧?文中的解释是次数而非比例 2)求和项括号里是不是应该为(2i - n - 1) ? 上面提到的这3点应该也是留言区两位初学者对公式有疑问的原因展开3
- 張溜达2018-05-27刑老师所讲的覆盖率这里,和以前我们看书及实际业务中的应用有些不一样,之前我们对覆盖率的定义是,推荐系统对长尾物品的发掘能力,即推荐出来的物品占总物品的比例。不知道这个差异是具体的产品业务的不同所导致的么?还是说这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指标呢?1
- Geek_04634b2021-04-25牛逼当啷地,第一次见讲多样性将的这么好的。
- 颜浩2020-07-30目前用的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用户回访时长
- FF2019-12-26针对个性推荐每个用户算NDCG,最后对NDCG进行集成这种评价方法不可行吗?
- shangqiu862019-05-09惭愧惭愧,我的推荐系统的评价指标只有深度,基本上没有广度的,而且深度的也不全面,学习了,有具体的例子就好了,详细讲解实际中的操作就更好啦!自己摸索摸索吧
- 走小調的凡世林2018-10-10请问老师举的例子 TopK 准确率和 TopK 召回率 具体是怎么算的?1
- yzz2018-05-16同问:吉尼斯系数中 n是只推荐的次数吗 (2i-n-i)是什么含义
- hqzhao2018-05-14我觉得刑老师总结的挺全面,还讲到了很多实际应用时要考虑的指标,这是我在做科研时自己不曾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