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如何验证你的产品创意?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01 | 如何验证你的产品创意?
2018-07-30 邱岳 来自北京
《邱岳的产品实战》
课程介绍
讲述:邱岳
时长17:25大小7.98M
你好,我是邱岳,欢迎来到我的产品实战专栏。
第二季的专栏我们将从产品的源点讲起,从产品的创意开始,跟你分享如何完善和验证产品创意,以及最终推动它落地、完成立项、进入迭代的整个产品启动阶段。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验证你的产品创意。
大量收集信息的重要性
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经常会组织一些名叫“小小发明家”之类的活动,让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发明创意。
有些小朋友的创意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女同学说想发明能穿在狗身上的拖布,这样每天狗在家里溜达的时候顺便就可以把家里的地板清扫干净,能让妈妈轻松一点。
这有点滑稽的画面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天真的童稚背后其实几乎包含了产品创意的所有元素,有目标用户、有场景、有痛点、还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及一颗敏锐而温暖的赤子之心。
像这个女同学一样,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发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诞生相应产品创意点子。这也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病,可能逛个超市都会找到流程逻辑或体验问题,想着如果是自己来设计,那么可以怎样优化解决。
现实情况是,日常产生的大部分创意最终都没有真的转化为产品,而那些有机会转化为产品的,其中大部分最终也都以失败遗憾告终。
我们通常会倾向于将这样的失败归罪于执行和策略,比如行业中流传的执行力原则:一流的创意加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创意加一流的执行。
我也认同优秀执行力的重要性,但不论多么高超的种植技巧都不能使一颗煮熟的种子发芽,作为产品的源头和根基,产品创意的重要性也一样需要被强调。
我曾经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如果能够在牌桌上对手的身后放一面镜子(意思是能够看到对方的牌面),就不再需要算计和冒险来争取胜利,这个观点就说明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产品创意都不会孤立存在,而是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业定位和上下游资源。不论你对行业是否已经有认知,在创意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收集信息。这个过程并不是指随意地在网上做一些搜索和阅读,而是需要针对性的整理和系统性的理解。
我有个投资行业的同学,曾经跟我分享他快速了解行业或产品的一句口诀,叫做: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上下”是指上下游,任何行业、任何产品形态都有上下游,要搞清楚产品的核心资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梳理上下游中的关键角色,以及资源是否集中,是否存在没有被解决的痛点。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的创意是做一个网络文学阅读产品,它的上游就是指供稿来源。
我们要先弄清楚,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从哪里来,是单独的作者还是经纪公司,版权保护的现状如何,供稿的速度、质量和成本如何,在这些渠道中有没有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玩家,以及相关角色在现有的流程和环境中是否存在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它的下游则是广大网络文学消费群体,他们是分散的读者还是批量采购的出版公司,他们的人群画像是什么样子的,消费频率、消费能力以及忠诚度如何,他们当前的痛点是什么等等。
纯工具型的产品可能不需要考虑上游,比如一个画流程图的工具,可能就不需要上游的生产资料流入;但如果工具有售卖过程,要考虑销售渠道,也要搞清楚商业机会的上游在哪里。
“左右”首先是指广义竞品,之所以叫“广义竞品”,是因为新的产品创意通常会伴随新的产品模式,可能会找不到类似的竞品。
其次则是很多时候真正的竞争是跨行业的,就如同做胶卷的柯达,它的致命竞争对手其实是诺基亚,传统长途交通运输工具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电信行业。
最后,在互联网这个红利殆尽的领域,大家最后都是在争夺用户的使用时长,谁又能想到,最后短视频应用竟然会跟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打了起来。
了解现有及潜在的竞品,是验证产品创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知道除了你之外,上游资源还会流去哪里,是否是独占的,下游消费者有没有替代解决方案,你的方案跟这些广义竞品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等等。
“左右”还指行业环境,包括政策法规、舆论环境、潜规则等等,比如我们或许想要做一个美食共享产品,让民间优秀厨艺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售卖自己的私房菜,那在开始之前就一定要先搞清楚这么做是否会违反一些卫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听说过有一种做私房菜分享的平台,就因为别人举报,就栽在这种事情上。
“古今”是指我们要尽量去了解上下游以及广义竞品的发展历程,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知道它产生的历史原因,比如我们可能会注意到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运力,那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搞一个顺风车互助平台呢,是不是因为曾经出过恶性事件?
另外,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一定有人试图解决过,他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没有形成气候?我们知道 iPad 不是第一部掌上电脑,iPhone 4 也不是第一部显示分辨率超过视网膜的手机,Google 也不是第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开始之前,先吸收前人的经验,别人已经踩过的坑就别再踩一遍了,不值得。
“中外”则是字面意思,就是去看看外国(尤其是欧美)有没有先进经验,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国家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都可以找到欧美的对标,而且单从产品层面,人家做得都不赖。要在充分理解中外市场环境差异的前提下,好好学习,多多借鉴。
除了洋为中用,借鉴海外经验之外,也可以逆向思考。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出海也逐渐形成气候,尤其是面向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有没有我们这边成熟的模式可以搬出去做一点事情?这些都是你可以去思考的角度与方向。
讲到了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你模模糊糊地开始拥有了一个产品的创意,你需要去收集一系列相关信息来验证你的创意,这一步收集信息的环节至关重要。收集哪些相关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思维框架。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思维框架,接下来该如何收集并获取信息呢。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渠道,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高效收集和获取信息
1. 体系化的课程
想要快速、深入、系统化地了解一个行业,“听课”这种听起来最慢的方法,反倒是最快的。这里我指的是有教研、有进度设计、有沉淀的体系化课程。
这样的课程可能一眼看上去庞大又枯燥,老师通常也比较严肃,不大会吹水讲段子,但是他却可以循序渐进地去帮你填充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这样的内容,你可以去提供视频公开课的学校网站去找,也可以去一些网课平台上去找。
体系化的课程吸收起来并不轻松,需要毅力和大块时间。可一旦咬牙坚持下来,你就会有对一个行业或领域有更加完整和体系化的认知,只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足够深入的思考,支撑我们对行业“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理解。
2. 跟行业内专家深入交流
我认识一些做风险投资的朋友,发现他们总是可以非常快地掌握一个行业的趋势和现状,我羡慕他们的才思敏捷,好奇如何培养这样过人的学习能力,朋友坦诚相告,说并没有什么秘籍,只不过工作性质使然。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咖啡馆游走,和创业者聊天,而这些创业者通常都在行业里浸泡已久,对行业有着第一手观察和思考。
并且,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见投资人多半不是闲聊,所以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密集而系统地介绍行业和自己。这样一来,在行业里面聊项目的同时,投资人仿佛给自己找了许多全心全意的“行业导师”,自然能够比我们更快更立体地了解一个行业。
或许我们没有投资人这样的职业属性帮忙,但一样也可以通过同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去快速获得行业认知。但是这里也会有个问题,就是人家行业专家为什么愿意跟你聊?社交技巧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给对方创造价值。比如你也在某些领域有过人的见识,可以给别人带来启发和收获,那就很容易促成一段交流。
还有一个是需要在跟别人交流时注意的细节,就是尽量提前有个准备,准备一些尽量具体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自己先有个提前思考。不要问一些大而化之又很虚的大问题,比如“你对企业服务市场怎么看”之类的纯开放式问题,尽量能用具体的小问题作为豁口,你会更容易有实质性的收获。
3. 读书
读书是很有效的求知手段,一个工作了三五年的人,如果还能持续保持阅读习惯,通常不会差到哪里去。
书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体系结构,可以作为教材的大书。这样的书旨在构建体系,特点是逻辑严谨、内容完整,章节之间存在严格的递进或关联。精心地学完一本,就可以对某个领域或者学科有框架性的了解。
这跟我们上面说到的课程有点像,事实上,一般这样的教材也会配合课程讲授,像上学时一样,还会有课后练习题之类的任务。
另一种书内容比较稀松,比如像杂文、随笔的内容集合或商业传记。这类书的组织相对有些散,读起来比较轻松,跟上面提到有完整脉络的知识体系的书相比,这样的书更像是点状的内容。这两种书的价值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一种比另一种更好。
4. 财报、券商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
好书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配得上“经典”的好书,多半不是刚出炉的新书,而是被众多读者和时代验证过的旧书;所以,有时对于我们了解行业来说,读书可能会缺乏时效性。
而财报和分析报告则是时效性很强、而且相对严谨的信息类型。很多产品经理不会看财报,觉得都是财务层面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财报里除了许多财务概念和数字之外,还会有市场规模、市场机会和市场风险的分析,还会有商业模式的详细说明。这些都是对产品至关重要的信息。
虽然会有很多财务手段可以影响其中的构成,但整体情况通常不会有太大偏差。产品经理能从财报中得到很多信息,比如可以通过财报去分析某个业务的成本构成,是采购成本还是服务成本;钱花在哪些人身上,大概花了多少;哪项业务最赚钱,毛利有多少,等等。
券商或咨询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严谨性可能比财报差一点,但时效性更强,其中也会有大量数据。虽然不排除夹带私货的可能,但可以通过多读不同来源和角度的报告来降低偏差。
5. 行业资讯、文章、论坛
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关键词,你可以搜出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论坛。这些内容并非不好,而是质量实在参差不齐,需要花时间去筛选。
尤其是各种产品分析和行业评论,很多言之凿凿的文章背后作者可能是个毫无行业背景的菜鸟,凭借想象也能洋洋洒洒图文并茂地写很长,其实没什么营养,没必要一读。
还有一些厂商花钱投的软文或 PR 稿,能做到公立客观的其实很少,文章大部分带着强烈的立场,有一些为了达成目的甚至不惜篡改数据,这样的东西更没必要花费时间去读。
很多专业论坛和问答网站有时会有高质量的内容,由于它们中的一些内容并没有被搜索引擎索引到,可能需要到具体的站点去潜伏才能找到,这里你的投入产出比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总结与思考
今天我在开篇第一课中和你讨论了产品创意和信息的重要性。在产品创意之初,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收集信息,信息的领域又包括了“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以及,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高效地收集和获取信息。
在充分收集信息、了解领域知识和市场情况之后,在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工作呢?下一课我们就来聊这个问题:锤炼你的产品创意。
最后给你留一个讨论题,如果你也有一颗产品的心,如果你也有产品创意,这个创意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验证创意是否可行呢?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57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开篇词 | 和自己较劲,一个产品经理的实战历程
下一篇
02 | 如何锤炼你的产品创意
精选留言(83)
- 听天由己置顶2018-07-30感谢二爷分享,这篇文章干货满满。 先抛开产品验证,我特别注意到,所有的最终都是用户注意力资源的竞争。 这两年我们体会得越来越深刻了,不愿意去下载新 App,不愿意去改变固有的操作习惯,不愿意尝试新的环境。 这也是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的观点:所有的产品最终都是在抢时间,最终都是卖给用户体验品,而不是炫耀品。这一点相信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时间是商业社会的战场,也是我们拥有的稀缺货币。 他提到了两个目标:产品要么帮用户省时间;要么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物上。从这两方面来看,抖音和微信之间的注意力竞争,两者的目标截然不同。 想要让用户喜爱我们打造的产品,必须得有足够的竞争,要么是效率,要么是体验。 用这个观点来分析极客时间,目前来看,效率至上,优秀内容和资源能让用户停留,毕竟这是最高效地学习方式。展开
作者回复: 嗯,今年到现在各个大小公司都开始喊增长,确实红利快尽了,接下来就是混战抢用户时长了
共 2 条评论54 - 听天由己置顶2018-07-30关于产品创意,我回想了关于约球的设想,通过类似顺风车的形式,将球友的约球信息公开广播,再根据不同标签,例如水平、地区、常用时间等信息来筛选和定向发送。这一创意的来源还是我们运营同事在实际中依靠人工匹配的方式在朋友圈或是微信群进行传播,效率上较为可靠,这样的规模与时间投入存在必然的场景,要么就是用户本身不愿意发布,要么就是没有合适的发布平台,这一款产品也就是为了满足双向匹配的要求。 至于验证,我们更多地通过目前的运营情况,以及潜在的约球规模来估算,从场馆数量、约球频次与球友比例来设想未来的商业模式,这本是让我们特别高兴的事情,可是目前却陷入了行业政策的尴尬局面,本来一款工具变成了社交,提交那么多的材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希望能够在接下来顺利通过审核吧。展开共 3 条评论25
- 听天由己置顶2018-07-30关于体系化课程,我一开始的理解有些偏差,我们是在验证创意,这个阶段假设特别多,毕竟没有充分的行业经验与积累,专门的体系化课程我们所得到的时间与收益不成比例,我们能做的就是摸索。不过,再看下去,联想到目前火热的内容付费领域,这样的门槛或是学习成本已经降低很多,也是很好的信息收集和获取方式; 关于与高手交流,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办法,但是我们有时很难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心想,别人时间这么宝贵,我们如何能耽误?更多时候凭着自己的摸索行事。从这一话题延伸,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类似得到系老师,这样的标签与品牌效应让大家都愿意更深入地切入一个领域,并且持续钻研下去。 关于财报和券商报告,这一方面真的出乎意料,行业分析报告一般来说我们愿意去研究,可是财报或是券商报告我们接触得太少,对于一些巨头或是行业领导者,其实我们都是接收二手信息,经常忘记验证或是回溯。二爷提醒的是,只不过还是要根据我们的精力分配。展开共 1 条评论14
- Panda2018-08-01作为一个高级开发工程师 我来看看产品的思维 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哈哈😄共 2 条评论44
- laulend™2018-07-30想起一段话:写股民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一个股民的必备,看到二爷写的要看财报,这点对于我之前的工作以及现在的业余爱好(炒股)太熟悉了,看财报、看净利润率、市盈率以及市净率等,还有核心的两张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除此之外还会去看该公司涉及的行业和利益组成,甚至会看关联行业,比如钢铁和水泥的关系,钢铁和煤炭的关系,甚至是和进出口的关系,出口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怎样等等,甚至也会跟在这公司的朋友或同学打听年终奖福利啥的怎么样……这些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这只股票了解这家公司甚至了解这个产品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和铺垫,运用到工做里,也是一样,产品运营需要收集用户信息,明确哪些是你的爸爸用户,那些是你可以挖掘成爸爸的用户,怎样去把这些爸爸用户服务好,这里需要你不断的去搜集他们的信息,不断的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喜好背后的情绪和期待,从而才会持续永久的和平相处下去……万事皆通,二爷一席话,成功把我的炒股的思维运用到产品运营的思维里。展开
作者回复: 我一直觉得会看财报的人很厉害,我这方面能力就不是很好,看得很慢,有时也会漏掉信息
28 - 潘勇2018-07-30『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验证产品可行性』 思维框架: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搜集信息:体系化课程,行业专家交流,读书,读财报、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资讯等 谢谢二爷体系的产品内功心法。最后问题,你是如验证创意可行性?想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展开26
- 牧2018-08-01为什么说长途运输的竞争是电信行业
作者回复: 之前有个研究报告,说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大家都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导致高铁上座率降低,大家都不回乡了。
16 - 蓝柠檬2018-07-30获取财报和行业分析报告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呢
作者回复: 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是公开可查的,到炒股软件里或者公司官网“投资者关系”栏目里都找得到,或者直接谷歌搜。 行业分析报告有些第三方提供收费的,也可以去搜索引擎用“分析报告”、“券商分析报告”来搜
共 3 条评论13 - Geek_4a39e72018-08-151、大量收集你的信息 去关注【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产品上下游,左右即广义竞品;左右还指行业环境,法律法规 古今指了解上下游以及广义竞品发展历程; 2、如何快速收集你的信息? 1)体系化课程(视频公开课、网易、慕课) 2)跟行业内专家做深入交流 [你得给对方提供价值] 3)读书 两类:有体系结构的、内容相对稀松 还有一些经典书 4)财报、券商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 5)行业资讯、文章、论坛展开10
- 学委叶哥2018-07-31产品创意:同类题推送的搜题软件 利用机器学习,识别题目的同时根据题目内容以及考点来推荐同类型的题目。目前互联网上的搜题软件都只能搜原题,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大大限制了学生自我测试的手段。而且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学生在校使用电子设备的机会增多,如果产品做的好,还可以搞社区,搞知识分享。想法很多,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创业着想,就不多说了。
作者回复: 一看你的 ID 就觉得你应该志在教育行业,加油
9 - Symon2018-08-06对于C端产品来说上下左右,古今中外走一个创意很适用,但是对于B端产品大多基于业务而言,更多的偏向解决方案,邱老师可否也从B端产品的角度讲讲呢?
作者回复: 好,找机会我们聊 ToB
9 - 薄荷2018-07-30作为一名seo,更多的还是分析用户、搜索引擎和竞品的策略,从而去策划一个新的创意。提到的上下左右,古今中外,勉强做到了前四个字,后四个字最近也开始在今年有些领会,很有共鸣,作者的思路更加系统化,很及时。7
- 白竹2018-08-11留言中有做教育领域的业务系统。这种tob的产品。在收集“左右”信息上。我的方法是从侧面了解,比如新闻报道,和合办的学校活动,官网上帮助内容等。还有正面就是现场竞标,营销人员无意弄到有帐号,还有跟着人跑一线,都是不错的途径方法。5
- Rayjun2018-07-30我理解为一个产品通常对应着一个行业,确定一个产品的思路靠不靠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深入到这个行业里面进行调研,从行业里面去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产品创意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来判断创意是否可行。5
- zhoo2992018-08-09趁小小假期,把已出来的课程反复听了三次以上,大有裨益,现在试着完成一下课后作业吧。 个人属于一有想法就会着手去做,但同时又很懒的人,所以结果就是做了很多产品供自己偷懒用。 因为主要是电脑方面工作,所以多属电脑方面的工具:比如工程施工、制作、印刷费用方面的项目基本都是固定的,就做了Excel表格格式模版,通过改参数最快速度获得不同方案的预算和文本文案。然后PS、按键精灵,批处理软件自定义设定,这些搭配某些工具软件还可以完成定制式的打印或者文本图片输出,效率快还显得逼格高,同事们用了都说——你个表格控。 再一种是媒体内容方面的产品:行业内同样一个媒体内容,上下游的需求点和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考虑这里面最大的工作量其实在于搜集,搜集完了只做一个需求配比不划算,所以目前设计的是,将上下游分别设立媒体,然后整体整理后的内容,按照不同需求和重点再分发到各不同需求的媒体平台上去。相当于是在充分利用整理来的资料素材,做一鱼多吃,也是降低人力成本吧。展开
作者回复: 👍👍👍
4 - CC2018-08-07之前收集信息的方式,我大多是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相较之下,我更喜欢“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简洁框架,尤其是该框架加入了时间纬度,让我去了解产品设计思路的变迁。 想起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过程。他们先是系统性学习了空气动力学,居然还用手边的材料搭建了风洞实验室。兄弟二人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发明,而不是一拍脑袋,凭感觉动手。当年多少人因为这样做搭上自己的性命。 开发产品不需要我们搭上生命,但是时间的浪费,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搭上我们的“生命”。前期收集信息虽然看起来慢一些,但对做一个好产品而言其实是更快的路径。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少走弯路。慢一点,比较快。展开4
- Novelty2018-08-02公司和天猫超市合作在做生鲜一小时达业务,入口为天猫超市页面一个Banner,但GMV一直不达预期,主要问题是流量过少。一方面源于很多天猫超市用户不知道有一小时达模块,一方面缺少具体产品做场景,单纯页面展示让用户对一小时达没有体感。所以目前正在思考给部分天猫超市商品贴上一小时达商品标签,让用户在购物时能明确感知这款产品可以在一小时内送达手中,并且在产品页面有跳转至一小时达业务模块的链接,引导用户选择更多一小时达产品。验证的话,一方面可以对比天猫超市的用户画像与1小时达用户画像,重合度是否较高,另一方面可查看一小时达页面的流量来源。展开4
- 门徒威尔2018-08-01大部分人一旦想到一个所谓产品创意,兴奋不已!实际上可能市场根本不需要。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意淫,而是要客观地拿到市场去验证!我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真是走了很多弯路!
作者回复: 嗯,自己关着门儿琢磨一般都是越琢磨越对,还是得客观
共 3 条评论4 - sylan2152018-08-211.之前,我一直以为能想到好点子的都可以当产品经理,现在想想,这种只动嘴不动脑的活,谁都可以干,因为那所谓的好点子可能都是自己意yin而已,真正好的点子应该经得起数据推敲和路径推演,经得起开发、运营和测试同学的轮番轰炸。 2.在现在这个「用户至上」的时代,信息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产品落实前,还是产品落实后,根据数据做需求的调整,已经是必备的技能点了,但是甄别信息的真伪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比如有个用户反馈了一个问题,那到底能代表了多少用户的需求?或者说用户真正的要反馈内容到底是啥?这些都需要产品的判断力。 3.获取信息是一种能力,甄别信息、组合信息、提取信息、发现信息中正确的关键内容,然后去验证自己的创意,这更加是一种能力,这就是产品力吧。 以上,欢迎沟通交流,公众号「sylan215」展开3
- seanchan2018-08-09hello,求教一个问题。在职的公司目前从事的是高校智慧校园领域的业务型产品,这类非互联网化的产品在信息搜集上有什么好的思路么?在只能看竞品官网介绍,无法使用其产品去详细了解的情况下(软件就是壁垒)
作者回复: 找用他们产品的客户聊聊,甚至去现场看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