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26 | 时间:塑造基石习惯(下)——切割与构建

26 | 时间:塑造基石习惯(下)——切割与构建-极客时间

26 | 时间:塑造基石习惯(下)——切割与构建

讲述:刘飞

时长09:11大小4.21M

上篇,我讲述了关于建立时间习惯的第一步:感知与测量;之所以需要先感知与测量,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你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去了。
下一步,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你每天有限的时间,就需要你重新审视并调整你的时间切割与构建方式

切割时间

时间无形,逝去匆匆,如流水、轻烟、薄雾,类似这样的比喻把时间看成无形的东西,不容易抓住和把握。但这样的比喻把时间看作了物质,物质有三态,所以轻烟也好,流水也罢,总是可以变成固态来使之更容易把握与塑造。
是的,我想说的就是转换一下你看待时间的方式,有人把它看作流水,任其从指间溜走,你却可以把它看作石头,用它去塑造什么。
一般二十岁出头我们离开校园开始工作,十年穿梭而过后,就至三十岁。古人说,“三十而立”,“立”的又是什么?无意间翻到一本旧书《大教堂与集市》,这是一本探讨程序员如何构建软件系统的书,颠覆传统,影响深远。但作为一名工程师、创建者,难道心里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教堂?三十而立,有人也许三十已经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大教堂,而有人,也许如你我,才刚刚为心中的大教堂破土奠基。
程序员有时爱把自己的工作比作 “搬砖”,有个流行的关于“搬砖”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两个工人正在工地搬石头,一个路人正好走过,就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我在把石头从这边搬过来,并垒在一起。”
第二个工人说:“我在盖一座华丽的教堂,盖好后,你再来欣赏我的作品。”
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虽然两个工人都在干同样的 “搬砖” 工作,但第二个工人心中有一座大教堂,也许 “搬砖” 对他的意义就会有所不同。有时想想,过去的每一天、每一刻,难道我们不是都在搬石头吗?只不过,有些石头会被用来修建心中的大教堂,而另一些石头,我们只是拿起来把玩、欣赏。
璀璨剔透的钻石,五彩斑斓的宝石,所有这些美丽、诱人的石头吸引着我们把时间花在去欣赏、迷恋它们,渐渐地就遗忘了,原来曾经我心中还有一座大教堂要建造啊,最后我们无意或有意地避开去搬起那些建造大教堂的沉重石块。
后来当时间过去,我回过头来看,在感叹别人雄奇的大教堂时,发现自己曾经把时间这块原石,切割成了一些看上去漂亮却没用的鹅卵石,更甚者只是切成了一堆土块,最后风化为一堆沙尘。所以,如今我再来看时间时,我更愿把它们切割成用来建造大教堂的石材。
记录测量时间,让我对时间的感知更精确,而面对自然产生的每天一块的“时间原石”,每个清晨就要确定:把它切成什么样?由哪些石块组成?哪些是用来建造大教堂的石材?确定后,将其压在心上,临睡前再记录下今天从心上搬走了哪些石块,以及花了多少时间。这样时间于我就真的变成了一块块石头,比轻烟、流水、薄雾更有形,更易抓住,也没那么容易悄悄地溜走了。
每天搬的石头,不一定都适合建造大教堂,而建造大教堂的时间也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长。
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过程前后历时 120 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基本都曾参与其设计。
圣彼得大教堂
而建造历时最长的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于公元 1248 年 8 月 15 日动工,从这天起,漫长的修建科隆大教堂的道路开启。600 多年后,到 1880 年 10 月 15 日,这座荣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
如今看到这些雄奇、壮观、让人赞叹的大教堂,再感受到建造它们的历史过程,就能真切地感觉到时间是如何被切割成了一块块的石材,构建成了最后的大教堂。
这就是关于时间的第二个 “基石” 习惯:将时间切割成建造你心中“大教堂”的合适“石材”

构建方式

切割了时间,得到了合适的“石材”,你还需要确定适当的构建方式。
而适当的构建方式,是指在时间的 “基石” 习惯之上,建立其他的习惯。比如,好些年前开始,我会从每周的时间里切出来一块,专用于写作,慢慢就形成了写作的习惯。这意味着,我从现有的 “时间石材” 中拿出了一部分,用于构建写作的习惯,然而 “时间石材” 的总量是有限的,我必须在其上建立有限数量的习惯,我得做出选择。
每一个习惯的构建成本是不同的,甚至同样的习惯对不同的人来讲,构建成本也是不同的。比如,跑步这个事,对有些爱运动的人来说就是每天跑或每周跑几次的习惯,而于我而言,建立跑步这个习惯,从心理到生理都有更大的消耗。
任何行动的发生,都需要两种努力才有可能:第一种,是行动本身固有需要的努力,如跑步,跑一公里和跑十公里固有需要的努力是不等量的;第二种,指决策是否执行这种行动的努力,决定跑一公里还是跑十公里的决策意志力消耗,我想也不会一样。
构建习惯的目的,以及它们能起作用的原因在于:它能消除行动中第二种努力的决策消耗。
我之所以选择构建写作习惯而不是跑步习惯的原因是,对一个像我这样的程序员而言,写文章和写代码的感觉很接近,它就好像是一种刚好在程序员的能力边界线外不远处的事情。这样,写作行动所需要付出的两种努力,感觉都还在可以应对的范围,属于能力边界附近不远的事情,也是正适合用来扩张能力边界的事,有一种挑战的刺激感,又不至于望而生畏。
电影《功夫熊猫 3》里,师父对阿宝说:
如果你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就不会成长。
所以,在时间 “基石” 习惯之上构建的习惯应该是你能力范围之外的行动。如果一项行动通过习惯慢慢变成了能力范围之内的事,那么你以后再去做类似的事,其实就不需要再付出什么决策努力了,也就不再需要习惯来帮忙了。
有时,习惯会让你产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一件事的感觉,这样日积月累下来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但付出了这么多未必会产生真正的收获。怎么会这样呢?
习惯,它的表象和形式给人的感觉是在重复一件事,但它的内在与核心其实是不断产生交付,持续的交付。
好多万年前,人类的蛮荒时期,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人类是如何生存的?那时的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每天年轻力壮的男人负责出去狩猎和采集野果,女人则在部落内照料一家老小。这就是进化史上,自然选择让人类养成的共同习惯,并且这个习惯持续了数十万年。
采集与狩猎这个行动习惯的核心就是必须每天产生交付,得有收获,否则一家老小都得饿肚子。而像狩猎这样的活动,就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熟练的技能运用和瞬间的爆发,它需要狩猎者所有的感官都高度专注在猎物的运动上,并随时调整适应猎物的运动变化。而采集,就需要采集者不断扩大或走出熟悉的边界,因为熟悉的地方可能早就没了果实,而陌生的地界又可能潜藏着未知的危险。
这样的行动习惯,通过数十万年的进化,甚至已经刻画在了我们的基因中。这就是我想说的,如果你要构建一个习惯,就要运用好基因中本已存在的关于 “采集和狩猎” 的本能:高度专注,跨出边界,持续交付
末了,我把上、下两篇的内容一起提炼总结为如下:
要形成时间习惯,要通过有意识的感知和测量来发现时间是怎么流失的。
要完成建设你心中 “大教堂”,要通过切割 “时间原石” 来完成 “时间石材” 的准备。
在养成了时间的基石习惯之上,挑选和构建其他习惯来完成 “大教堂” 的持续建设与交付。
世界上多一些 “大教堂” 会变得更美好,不是吗?
关于时间,你也可以回忆一下过去的数年间,有哪些让你激动不已的时刻?曾经梦想的 “大教堂” 开始破土奠基了吗?欢迎你留言,我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20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6

提建议

上一篇
25 | 时间:塑造基石习惯(上)——感知与测量
下一篇
27 | 试试:一种“坏”习惯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8)

  • 2018-10-06
    国庆回家了,七天时间已过五天,感觉有些累但是回忆一下,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只觉得时间过的快。在农村感觉时间成本好高,收益很低,可能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已不习惯农村的生活了。 当然,还有就是在农村感觉对于时间的感知更加迟钝,容易花去许多,也容易无所事事。

    作者回复: 难得放假,可以懒一下^_^

    共 2 条评论
    6
  • Sch0ng
    2021-02-20
    买房子、结婚、做程序员等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凭着一股莽撞劲也慢慢干成了。 但是这些都是容易摘到的果子,稍微努努力能够得着的。 还有更多好果子,需要靠智慧靠经营靠磨砺摘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 third
    2018-10-05
    个人的理解是 1.目标=计划+(工具或原料+行动) 大教堂=构建方式+(切割原石+行动) 2.切割原石 测量时间,将易逝的时间转换为固态 3.构建方式,连点成线。 点与点之间越近,所耗费的线(成本)就越低。
    展开
    3
  • walle斌
    2022-03-24
    固定每天的习惯 比如早上提前到2小时,用来看书,晚上晚走半小时到1小时 用来工作收尾 与 思考总结。。
    2
  • 反骨仔
    2018-12-16
    原文“采集与狩猎这个行动习惯的核心就是必须每天产生交付”,录音中将“每天产生交付”念成了“每天生产交付”
    1
  • Sinvi
    2020-06-25
    我还处在为大教堂造砖的阶段……
  • 杨剑锋
    2020-03-05
    有的,就是学了好久的技术之后,然后发现自己在做副业(不是技术方向的)的时候,竟然可以用技术把自己的想法实现,提高了自己做其他东西的效率,写完的那一刻,成就感满满的。
  • 丁丁历险记
    2019-10-11
    塑性区间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