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14 | count(*)这么慢,我该怎么办?

14 | count(*)这么慢,我该怎么办?-极客时间

14 | count(*)这么慢,我该怎么办?

讲述:林晓斌

时长15:23大小14.05M

在开发系统的时候,你可能经常需要计算一个表的行数,比如一个交易系统的所有变更记录总数。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一条 select count(*) from t 语句不就解决了吗?
但是,你会发现随着系统中记录数越来越多,这条语句执行得也会越来越慢。然后你可能就想了,MySQL 怎么这么笨啊,记个总数,每次要查的时候直接读出来,不就好了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count(*) 语句到底是怎样实现的,以及 MySQL 为什么会这么实现。然后,我会再和你说说,如果应用中有这种频繁变更并需要统计表行数的需求,业务设计上可以怎么做。

count(*) 的实现方式

你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不同的 MySQL 引擎中,count(*) 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MyISAM 引擎把一个表的总行数存在了磁盘上,因此执行 count(*) 的时候会直接返回这个数,效率很高;
而 InnoDB 引擎就麻烦了,它执行 count(*) 的时候,需要把数据一行一行地从引擎里面读出来,然后累积计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讨论的是没有过滤条件的 count(*),如果加了 where 条件的话,MyISAM 表也是不能返回得这么快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一起分析了为什么要使用 InnoDB,因为不论是在事务支持、并发能力还是在数据安全方面,InnoDB 都优于 MyISAM。我猜你的表也一定是用了 InnoDB 引擎。这就是当你的记录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计算一个表的总行数会越来越慢的原因。
为什么 InnoDB 不跟 MyISAM 一样,也把数字存起来呢?
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同一个时刻的多个查询,由于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的原因,InnoDB 表“应该返回多少行”也是不确定的。这里,我用一个算 count(*) 的例子来为你解释一下。
假设表 t 中现在有 10000 条记录,我们设计了三个用户并行的会话。
会话 A 先启动事务并查询一次表的总行数;
会话 B 启动事务,插入一行后记录后,查询表的总行数;
会话 C 先启动一个单独的语句,插入一行记录后,查询表的总行数。
我们假设从上到下是按照时间顺序执行的,同一行语句是在同一时刻执行的。
图 1 会话 A、B、C 的执行流程
你会看到,在最后一个时刻,三个会话 A、B、C 会同时查询表 t 的总行数,但拿到的结果却不同。
这和 InnoDB 的事务设计有关系,可重复读是它默认的隔离级别,在代码上就是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也就是 MVCC 来实现的。每一行记录都要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个会话可见,因此对于 count(*) 请求来说,InnoDB 只好把数据一行一行地读出依次判断,可见的行才能够用于计算“基于这个查询”的表的总行数。
备注:如果你对 MVCC 记忆模糊了,可以再回顾下第 3 篇文章《事务隔离:为什么你改了我还看不见?》和第 8 篇文章《事务到底是隔离的还是不隔离的?》中的相关内容。
当然,现在这个看上去笨笨的 MySQL,在执行 count(*) 操作的时候还是做了优化的。
你知道的,InnoDB 是索引组织表,主键索引树的叶子节点是数据,而普通索引树的叶子节点是主键值。所以,普通索引树比主键索引树小很多。对于 count(*) 这样的操作,遍历哪个索引树得到的结果逻辑上都是一样的。因此,MySQL 优化器会找到最小的那棵树来遍历。在保证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扫描的数据量,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通用法则之一。
如果你用过 show table status 命令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命令的输出结果里面也有一个 TABLE_ROWS 用于显示这个表当前有多少行,这个命令执行挺快的,那这个 TABLE_ROWS 能代替 count(*) 吗?
你可能还记得在第 10 篇文章《 MySQL 为什么有时候会选错索引?》中我提到过,索引统计的值是通过采样来估算的。实际上,TABLE_ROWS 就是从这个采样估算得来的,因此它也很不准。有多不准呢,官方文档说误差可能达到 40% 到 50%。所以,show table status 命令显示的行数也不能直接使用。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
MyISAM 表虽然 count(*) 很快,但是不支持事务;
show table status 命令虽然返回很快,但是不准确;
InnoDB 表直接 count(*) 会遍历全表,虽然结果准确,但会导致性能问题。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你现在有一个页面经常要显示交易系统的操作记录总数,到底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只能自己计数。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看看自己计数有哪些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这里,我先和你说一下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你需要自己找一个地方,把操作记录表的行数存起来。

用缓存系统保存计数

对于更新很频繁的库来说,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用缓存系统来支持。
你可以用一个 Redis 服务来保存这个表的总行数。这个表每被插入一行 Redis 计数就加 1,每被删除一行 Redis 计数就减 1。这种方式下,读和更新操作都很快,但你再想一下这种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吗?
没错,缓存系统可能会丢失更新。
Redis 的数据不能永久地留在内存里,所以你会找一个地方把这个值定期地持久化存储起来。但即使这样,仍然可能丢失更新。试想如果刚刚在数据表中插入了一行,Redis 中保存的值也加了 1,然后 Redis 异常重启了,重启后你要从存储 redis 数据的地方把这个值读回来,而刚刚加 1 的这个计数操作却丢失了。
当然了,这还是有解的。比如,Redis 异常重启以后,到数据库里面单独执行一次 count(*) 获取真实的行数,再把这个值写回到 Redis 里就可以了。异常重启毕竟不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一次全表扫描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实际上,将计数保存在缓存系统中的方式,还不只是丢失更新的问题。即使 Redis 正常工作,这个值还是逻辑上不精确的。
你可以设想一下有这么一个页面,要显示操作记录的总数,同时还要显示最近操作的 100 条记录。那么,这个页面的逻辑就需要先到 Redis 里面取出计数,再到数据表里面取数据记录。
我们是这么定义不精确的:
一种是,查到的 100 行结果里面有最新插入记录,而 Redis 的计数里还没加 1;
另一种是,查到的 100 行结果里没有最新插入的记录,而 Redis 的计数里已经加了 1。
这两种情况,都是逻辑不一致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序图。
图 2 会话 A、B 执行时序图
图 2 中,会话 A 是一个插入交易记录的逻辑,往数据表里插入一行 R,然后 Redis 计数加 1;会话 B 就是查询页面显示时需要的数据。
在图 2 的这个时序里,在 T3 时刻会话 B 来查询的时候,会显示出新插入的 R 这个记录,但是 Redis 的计数还没加 1。这时候,就会出现我们说的数据不一致。
你一定会说,这是因为我们执行新增记录逻辑时候,是先写数据表,再改 Redis 计数。而读的时候是先读 Redis,再读数据表,这个顺序是相反的。那么,如果保持顺序一样的话,是不是就没问题了?我们现在把会话 A 的更新顺序换一下,再看看执行结果。
图 3 调整顺序后,会话 A、B 的执行时序图
你会发现,这时候反过来了,会话 B 在 T3 时刻查询的时候,Redis 计数加了 1 了,但还查不到新插入的 R 这一行,也是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在并发系统里面,我们是无法精确控制不同线程的执行时刻的,因为存在图中的这种操作序列,所以,我们说即使 Redis 正常工作,这个计数值还是逻辑上不精确的。

在数据库保存计数

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缓存系统保存计数有丢失数据和计数不精确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计数直接放到数据库里单独的一张计数表 C 中,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这解决了崩溃丢失的问题,InnoDB 是支持崩溃恢复不丢数据的。
备注:关于 InnoDB 的崩溃恢复,你可以再回顾一下第 2 篇文章《日志系统:一条 SQL 更新语句是如何执行的?》中的相关内容。
然后,我们再看看能不能解决计数不精确的问题。
你会说,这不一样吗?无非就是把图 3 中对 Redis 的操作,改成了对计数表 C 的操作。只要出现图 3 的这种执行序列,这个问题还是无解的吧?
这个问题还真不是无解的。
我们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由于 InnoDB 要支持事务,从而导致 InnoDB 表不能把 count(*) 直接存起来,然后查询的时候直接返回形成的。
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现在我们就利用“事务”这个特性,把问题解决掉。
图 4 会话 A、B 的执行时序图
我们来看下现在的执行结果。虽然会话 B 的读操作仍然是在 T3 执行的,但是因为这时候更新事务还没有提交,所以计数值加 1 这个操作对会话 B 还不可见。
因此,会话 B 看到的结果里, 查计数值和“最近 100 条记录”看到的结果,逻辑上就是一致的。

不同的 count 用法

在前面文章的评论区,有同学留言问到:在 select count(?) from t 这样的查询语句里面,count(*)、count(主键 id)、count(字段) 和 count(1) 等不同用法的性能,有哪些差别。今天谈到了 count(*) 的性能问题,我就借此机会和你详细说明一下这几种用法的性能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还是基于 InnoDB 引擎的。
这里,首先你要弄清楚 count() 的语义。count() 是一个聚合函数,对于返回的结果集,一行行地判断,如果 count 函数的参数不是 NULL,累计值就加 1,否则不加。最后返回累计值。
所以,count(*)、count(主键 id) 和 count(1) 都表示返回满足条件的结果集的总行数;而 count(字段),则表示返回满足条件的数据行里面,参数“字段”不为 NULL 的总个数。
至于分析性能差别的时候,你可以记住这么几个原则:
server 层要什么就给什么;
InnoDB 只给必要的值;
现在的优化器只优化了 count(*) 的语义为“取行数”,其他“显而易见”的优化并没有做。
这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地来看看。
对于 count(主键 id) 来说,InnoDB 引擎会遍历整张表,把每一行的 id 值都取出来,返回给 server 层。server 层拿到 id 后,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就按行累加。
对于 count(1) 来说,InnoDB 引擎遍历整张表,但不取值。server 层对于返回的每一行,放一个数字“1”进去,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按行累加。
单看这两个用法的差别的话,你能对比出来,count(1) 执行得要比 count(主键 id) 快。因为从引擎返回 id 会涉及到解析数据行,以及拷贝字段值的操作。
对于 count(字段) 来说
如果这个“字段”是定义为 not null 的话,一行行地从记录里面读出这个字段,判断不能为 null,按行累加;
如果这个“字段”定义允许为 null,那么执行的时候,判断到有可能是 null,还要把值取出来再判断一下,不是 null 才累加。
也就是前面的第一条原则,server 层要什么字段,InnoDB 就返回什么字段。
但是 count(*) 是例外,并不会把全部字段取出来,而是专门做了优化,不取值。count(*) 肯定不是 null,按行累加。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优化器就不能自己判断一下吗,主键 id 肯定非空啊,为什么不能按照 count(*) 来处理,多么简单的优化啊。
当然,MySQL 专门针对这个语句进行优化,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种需要专门优化的情况太多了,而且 MySQL 已经优化过 count(*) 了,你直接使用这种用法就可以了。
所以结论是:按照效率排序的话,count(字段)<count(主键 id)<count(1)≈count(*),所以我建议你,尽量使用 count(*)。

小结

今天,我和你聊了聊 MySQL 中获得表行数的两种方法。我们提到了在不同引擎中 count(*) 的实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分析了用缓存系统来存储计数值存在的问题。
其实,把计数放在 Redis 里面,不能够保证计数和 MySQL 表里的数据精确一致的原因,是这两个不同的存储构成的系统,不支持分布式事务,无法拿到精确一致的视图。而把计数值也放在 MySQL 中,就解决了一致性视图的问题。
InnoDB 引擎支持事务,我们利用好事务的原子性和隔离性,就可以简化在业务开发时的逻辑。这也是 InnoDB 引擎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最后,又到了今天的思考题时间了。
在刚刚讨论的方案中,我们用了事务来确保计数准确。由于事务可以保证中间结果不被别的事务读到,因此修改计数值和插入新记录的顺序是不影响逻辑结果的。但是,从并发系统性能的角度考虑,你觉得在这个事务序列里,应该先插入操作记录,还是应该先更新计数表呢?
你可以把你的思考和观点写在留言区里,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的末尾给出我的参考答案。感谢你的收听,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上期问题时间

上期我给你留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使用 alter table t engine=InnoDB 会让一个表占用的空间反而变大。
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面,大家都提到了一个点,就是这个表,本身就已经没有空洞的了,比如说刚刚做过一次重建表操作。
在 DDL 期间,如果刚好有外部的 DML 在执行,这期间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空洞。
@飞翔 提到了一个更深刻的机制,是我们在文章中没说的。在重建表的时候,InnoDB 不会把整张表占满,每个页留了 1/16 给后续的更新用。也就是说,其实重建表之后不是“最”紧凑的。
假如是这么一个过程:
将表 t 重建一次;
插入一部分数据,但是插入的这些数据,用掉了一部分的预留空间;
这种情况下,再重建一次表 t,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中的现象。
评论区留言点赞板:
@W_T 等同学提到了数据表本身紧凑的情况;
@undifined 提了一个好问题, @帆帆帆帆帆帆帆帆 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
@陈飞 @郜 @wang chen wen 都提了很不错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20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138

提建议

上一篇
13 | 为什么表数据删掉一半,表文件大小不变?
下一篇
15 | 答疑文章(一):日志和索引相关问题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239)

  • 包包up
    置顶
    2018-12-14
    从并发系统性能的角度考虑,应该先插入操作记录,再更新计数表。 知识点在《行锁功过:怎么减少行锁对性能的影响?》 因为更新计数表涉及到行锁的竞争,先插入再更新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事务之间的锁等待,提升了并发度。

    作者回复: 好几个同学说对,你第一个标明出处👍🏿

    共 14 条评论
    653
  • 倪大人
    置顶
    2018-12-15
    看到有同学说会话A是幻读,其实图一的会话B才是幻读吧?

    作者回复: 这些都不叫幻读,幻读的意思是“用一个事务里面,后一个请求看到的比之前相同请求看到的,多了记录出来”。 改了不算 大家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好问题

    共 15 条评论
    64
  • 果然如此
    置顶
    2018-12-14
    一、请问计数用这个MySQL+redis方案如何: 1.开启事务(程序中的事务) 2.MySQL插入数据 3.原子更新redis计数 4.如果redis更新成功提交事务,如果redis更新失败回滚事务。 二、.net和java程序代码的事务和MySQL事务是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关性?
    展开

    作者回复: 1. 好问题,不会还是没解决我们说的一致性问题。如果在3、4之间插入了 Session B的逻辑呢 2. 我估计就是启动事务(执行begin),结束时提交(执行commit)吧,没有了解过所有框架,不确定哈

    共 15 条评论
    25
  • 发条橙子 。
    置顶
    2018-12-15
    老师 ,我这边有几个问题 : 1. 看到老师回复评论说 count(id) 也是走普通索引 ,那是不是也算是优化了 , 我以为 count(字段) 是走的聚集索引 。老师的意思是 count(字段) 是走二级索引,但是不一定是数据最少的索引树的意思是么 2. count(*) 的话, innodb 还会有取数判空这样的判断逻辑么 ,还是直接取行数 +1 了 , 还是按所取索引类型分情况。 允许为 null 的索引是不是行数比较少, 取的总数会不会有问题呢 3. 我这边试了一下 , 库里总共 30w 数据 。 第一次用 count(*) 是 120多ms , 第二次就是 60多 ms 。 第三次用了 count(1) ,也是60多ms 。 请问 count(*) 这两次的前后时间差是什么原因,也会走缓存 ? 4. 另一个问题是一个题外话 ,我看老师的例子事务级别应该都是 rr 。 我偶然看到我们公司事务隔离级别是 rc 。 我比较惊讶,就去问 DBA 为什么是 rc 而不是默认的 rr 。 她说一般都是用的 rc ,我想问现在公司一般都是 rc 么, 请问老师现在用的隔离级别是什么 ?? 在我的印象里 ,rr 保证事务的隔离性会更好一些吧 。 我google 了一下, rc 会不会在某些场景下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没有查出来相关结果。老师能不能讲解一下,rc 的话会在哪些场景下会踩坑么 。 (我之前码代码都是按照 rr 级别下的思维码的代码)
    展开

    作者回复: 1. 如果有索引用到这个字段的话,比较大可能会用到这个索引,比主键索引小 2. 索引字段就算是NULL,上面的id也不是的 3. 进了Buffer pool 的原因吧 4. 嗯,rc用得挺多的,但是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以前是这么用的”。 使用rc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问题。但是我觉得DBA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选,这个是问题。 rc本身的问题其实前面我们说过一些,比如不是一致性读。后面也会有文章说到。

    共 14 条评论
    19
  • 李二木
    2018-12-15
    一直以为带*查询效率是最差的,平时查询特意加了 count(ID) 查询。罪过啊。

    作者回复: 😄 来得及来得及

    共 16 条评论
    107
  • 菜鸡一只
    2019-02-01
    count(id)和count(这段)都是要把每一行的该字段值取出来,然后判断是否为空,那为什么count(id)的效率要高?

    作者回复: count(id)可能会选择最小的索引来遍历 而count(字段)的话,如果字段上没有索引,就只能选主键索引

    共 9 条评论
    84
  • 北天魔狼
    2018-12-14
    老师说过:事务开启后,更新操作放到最后。较少锁等待时间的影响
    共 3 条评论
    48
  • 2019-07-01
    1:又刷新了认知,先给结论(之前不知从哪看的,以为count(主键id)性能最佳) 按照效率排序的话,count(字段)<count(主键 id)<count(1)≈count(*),所以老师建议,尽量使用 count(*)。 2:count(*)这么慢,我该怎么办? 要么忍,要么自己动手记录,如果自己记录的话,老师建议使用数据库来弄,感觉使用数据库自己弄的思路可以建议MySQL实现一下? 3:count()的语义是啥? 首先,不同的存储引擎实现方式不同 MyISAM 引擎把一个表的总行数存在了磁盘上,因此执行 count(*) 的时候会直接返回这个数,效率很高; 而 InnoDB 引擎就麻烦了,它执行 count(*) 的时候,需要把数据一行一行地从引擎里面读出来,然后累积计数。 以下针对innodb来说 count() 是一个聚合函数,对于返回的结果集,一行行地判断,如果 count 函数的参数不是 NULL,累计值就加 1,否则不加,最后返回累计值。 4:count(字段)怎么计数? 4-1:如果这个“字段”是定义为 not null 的话,一行行地从记录里面读出这个字段,判断不能为 null,按行累加; 4-2:如果这个“字段”定义允许为 null,那么执行的时候,判断到有可能是 null,还要把值取出来再判断一下,不是 null 才累加。 从引擎返回的字段会涉及到解析数据行,以及拷贝字段值的操作。 5:count(主键 id)怎么计数? 对于 count(主键 id) 来说,InnoDB 引擎会遍历整张表,把每一行的 id 值都取出来,返回给 server 层。server 层拿到 id 后,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就按行累加。从引擎返回的 主键id 会涉及到解析数据行,以及拷贝字段值的操作。 6:count(1)怎么计数? 对于 count(1) 来说,InnoDB 引擎遍历整张表,但不取值。server 层对于返回的每一行,放一个数字“1”进去,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按行累加。 7:count(*)怎么计数? 对于count(*)来说,并不会把全部字段取出来,而是专门做了优化,不取值。count(*) 肯定不是 null,按行累加。 8:现在终于弄明白这些count()背后的计算原理啦!非常感谢!另外,分析这些count()的原则如下: 8-1:server 层要什么就给什么; 8-2:InnoDB 只给必要的值; 8-3:现在的优化器只优化了 count(*) 的语义为“取行数”,其他“显而易见”的优化并没有做。 这几条原则对别的性能差别的分析也是OK的吧? 达到同样的目标,谁绕的弯越多做的事情越多就会越慢,性能自然不咋滴!不过知道每种达到目的的路径轨迹是一个难点,如果知道谁不喜欢走捷径呢?
    展开
    共 3 条评论
    33
  • 某、人
    2018-12-14
    老师我先问个本章之外的问题: 1.rr模式下,一张表上没有主键和唯一键,有二级索引c.如果是一张大表,删除一条数据delete t where c=1. 在主库上利用二级索引,在根据虚拟的主键列回表删除还挺快.但是在备库上回放特别慢,而且状态是system lock,是因为binlog event里没有包含虚拟主键列.导致在备库回放的时候,必须全表扫描,耗时特别久?还是其他原因 2.回放过程中,在备库delete一条语句是被阻塞的,insert又是可以的,说明只在记录上的X锁没有gap锁。 但是如果在主库session A begin,delete where c=1.在开启一个session B,在主库上操作也是delete阻塞,insert正常.不过等session A执行完成,不提交.insert都阻塞了,说明最后上了gap锁。有点没明白这儿的上锁逻辑是什么? 3.还有就是备库回放binlog,相对于主库的一条update语句流程来说,从库回放哪些流程是省略了的啊, server层的应该都省略了,应该主要是引擎层的回放,这里有点模糊从库是怎么回放的binlog event? 因为第一个问题从库回放的时候,从库上的二级索引貌似没起作用,直接就在聚簇索引上做的更新。 感谢老师
    展开

    作者回复: 1. 对,这个是个bug, 从库上会全表扫描。MariaDB 的版本有解决这个问题。生产上我们最好不允许没有主键的表 2. 按照你问的,gap锁没问题了。delete 被锁是因为行锁吧。从库重放就是因为走全表扫描按行锁下来触发的 3. 出现这个问题肯定是binlog设置了row格式。 这样binlog里面有所有值。如果你有主键的话,就是主键查,没有的话…就是全表了

    共 6 条评论
    23
  • WL
    2018-12-16
    把该讲内容总结为几个问题, 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先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 1. count(*)的实现方式在MySAM引擎和InnoDB引擎的实现方式各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 使用缓存保存count总数存在什么问题? 3. 如果使用一场单独的表来记录其他各张表的记录数的话,是怎么解决统计结果不精确的问题的? 4. count(字段),count(id),count(1), count(*)各自是怎么样的执行机制, 效率排序是怎么样的?
    展开
    共 2 条评论
    22
  • 斜面镜子 Bill
    2018-12-14
    先插入操作纪录,再更新计数表,因为计数表相当于热点行,加锁时间需要考虑足够短!
    22
  • 小动物很困
    2019-01-22
    我记得有一个并发插入的方法,就是说计数表对同一个表开很多行,然后计数增加对这些数据随机做加法,当做count操作的时候取sum,这样对行锁竞争会削弱.

    作者回复: 是的,咱们专栏07篇也有类似的介绍😆

    共 3 条评论
    20
  • csoulsi
    2018-12-14
    老师: 1.count(*) 不取值, InnoDB还做遍历表的操作吗,也不用给server层返回值吗? 2.count(1) 不取值, 但是要遍历表。原文中: “server 层对于返回的每一行,放一个数字“1”进去” 这个“返回的每一行” :到底返回的啥?是每一行记录吗?还是形式的返回空行,然后用1填充? 3. count(1),count(*),count(主键id) 这三个做比较,哪个会快?时间消耗在哪个环节? 是否遍历表;是否取值;返回给server层内容 细节上从哪个角度考虑?
    展开
    共 3 条评论
    17
  • 不忘初心
    2018-12-26
    对于 count(主键 id) ,server层拿到ID,判断ID是不可能为空的按行累加。这个地方,是不是又点问题,既然是主键ID,是一定不会为空的,这个server层还需要判断不为空吗

    作者回复: 嗯,代码就是这么写的 我也觉得可以优化一下… 不过现在就这样😓

    14
  • 某、人
    2018-12-16
    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不对之处还请老师指出: 数据一致性问题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三类 1.主从不一致 解决办法:半同步复制after_commit,after_sync,MGR(after_prepare)。但是都不能完成满足完全实时一致,由于等待的ack点不同,相对来说一致性的强度是递增. 2.数据库与缓存的不一致 解决办法:读操作直接读缓存,写操作先更新到数据库,淘汰缓存(程序需要保证两个操作的原子性).由于该key的缓存已经清理掉,那么下次读的时候需要先读数据库,在重建缓存. 由于redis是单线程,保证了一个操作的原子性.可以通过设置appendfsync always来保证每次操作都把该操作记录并落盘到aof文件里(不过一般redis该值为everysec),毕竟使用redis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acid.还是要根据业务来选择 3.一个事务跨多个节点或者多种数据库(分库分表和银行转账这种例子) 目前好像都是通过2pc,3pc来保证的。 count(字段值):如果该字段上有null值.每行的行头有一个标记位,标记该行是否为null.所以多了一层判断。相对更耗时 count(主键id):即便是选择的有null值的二级索引,但是也可以挺快的正确计数。因为null的话字段值虽然为null,但是该行上主键id以及指向聚簇索引该id的指针还是存在的,所以不影响计数,也不用做判断,直接遍历该二级索引,取出id值,按行累加就行。 count(1)和count(*):看官方文档上说是5.7.18版本之前是扫描聚簇索引,之后是二级索引。虽然不取值,只计数。但是二级索引比聚簇索引需要扫描的页数相对来说更少,这应该也是一种优化,不过我做测试percona版本的5.6都是选择了二级索引 这期干货挺多的,学会了如果某表上有count比较多的操作,最好是用count(1)或者count(*),然后选择一列占用字节数最少的建立索引(比如tinyint类型) 还有个问题请教下老师: 1.如果某列设置为not null建立索引.那么是不是count(id)走该索引和count(该列)效率是不是一样的?都不用做判断,两者都是需要把整个二级索引传给server层计数?还是说count(id)只需要传id,而count(字段)只需要传字段值给server层做计数?
    展开
    共 5 条评论
    8
  • 2020-06-13
    老师,您好! 今天翻了下文档,按照MySQL innodb版本情况,文档已明确给出了以下说明:InnoDB handles SELECT COUNT(*) and SELECT COUNT(1) operations in the same way. There is no performance difference。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group-by-functions.html#function_count】是否可以至少认为在5.7.18版本以后count(1)=count(*)呢【因为MySQL 文档没有明确指明具体版本,猜测下大概版本】2个方法的性能完全一致.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么count(1)还是像老师您说的那样:InnoDB 引擎遍历整张表,但不取值。server 层对于返回的每一行,放一个数字“1”进去,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按行累加。还成立吗? 第二问题,想请教您一下,2-3个表join之后,添加各种条件的count()计算什么方案会更好些呢,单方面的缓存,感觉并不是十分有效啊,因为条件的组合排列会很多
    展开
    共 1 条评论
    7
  • wljs
    2018-12-14
    为何没说在information_schema.tables也可以查看表记录数。

    作者回复: 跟show table status是一样的

    7
  • 陈天境
    2018-12-14
    碰到大部分情形都是带条件查询的count,,这个怎么解?

    作者回复: 索引条件过滤完后还多少行?如果行数少(几百行?)就没关系直接执行了

    共 5 条评论
    7
  • 2009532140
    2019-06-25
    关键,很多查询不仅仅是单表的计数。大部分情况下是对表联合查询的计数。是不是没有特殊好的思路了
    共 2 条评论
    6
  • 李威
    2019-06-19
    后台有很多表格形式的报表,分页是需要展示总页数的,当数据很多,但查询条件过滤掉的数据比较少时,查询速度就很慢(10几秒),这个怎么解?
    共 4 条评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