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27 | 决策树:信息增益、增益比率和基尼指数的运用

27 | 决策树:信息增益、增益比率和基尼指数的运用-极客时间

27 | 决策树:信息增益、增益比率和基尼指数的运用

讲述:黄申

时长11:05大小10.13M

你好,我是黄申。
上一节,我通过问卷调查的案例,给你解释了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的概念。被测者们每次回答一道问题,就会被细分到不同的集合,每个细分的集合纯净度就会提高,而熵就会下降。在测试结束的时候,如果所有被测者都被分配到了相应的武侠人物名下,那么每个人物分组都是最纯净的,熵值都为 0。于是,测试问卷的过程就转化为“如何将熵从 3.32 下降到 0”的过程。
由于每道问题的区分能力不同,而我们对问题的选择会影响熵下降的幅度。这个幅度就是信息增益。如果问卷题的顺序选择得好,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对用户性格的判定。这一节我们就继续这个话题,看看如何获得一个更简短的问卷设计,把这个核心思想推广到更为普遍的决策树分类算法中。

如何通过信息熵挑选合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个更简短的问卷,你也许很自然地就想到,每次选择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信息增益最高的问题,这样熵值下降得就最快。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来试一试。
我们现在开始选择第一个问题。首先,依次计算“性别”“智商”“情商”“侠义”和“个性”对人物进行划分后的信息增益。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显然,第一步我们会选择“侠义”,之后用户就会被细分为 3 组。
针对第一组,我们继续选择在当前这组中,区分力最强、也是信息增益最高的问题。根据计算的结果我们应该选择有关“性别”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地细分。后续的步骤依次类推,直到所有人物都被分开,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我们也进行同样地操作。整个过程稍微有点复杂,为了帮你理解,我把它画成了一个图。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对于每种人物的判断,我们至多需要问 3 个问题,没有必要问全 5 个问题。比如,对于人物 J 和 C,我们只需要问 2 个问题。假设读者属于 10 种武侠人物的概率是均等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之前介绍的知识,来计算读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数量之期望值。每种人物出现的概率是 0.1,8 种人物需要问 3 个问题,2 种人物需要问 2 个问题,那么回答问题数的期望值是 0.8 * 3 + 0.2 * 2 = 2.8(题)。
如果我们每次不选熵值最高的问题,而选择熵值最低的问题呢?
我计算了一下,最差的情况下,我们要问完全部 5 个问题,才能确定被测者所对应的武侠人物。而且问 4 个问题的情况也不少,回答问题数的期望值会在 4 到 5 之间,明显要多于基于最高熵来选择题目的方法。当然,如果测试的目标和问题很多,基于熵的问题选择其运算量就会比较大,我们就可以通过编程来自动化整个过程,最终达到优化问卷设计的目的。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的问卷调查。最核心的思想是,根据当前的概率分布,挑选在当前阶段区分能力更强的那些问题。具体的步骤有三个。
第一步,根据分组中的人物类型,为每个集合计算信息熵,并通过全部集合的熵值加权平均,获得整个数据集的熵。注意,一开始集合只有一个,并且包含了所有的武侠人物。
第二步,根据信息增益,计算每个问卷题的区分能力。挑选区分能力最强的题目,并对每个集合进行更细的划分。
第三步,有了新的划分之后,回到第一步,重复第一和第二步,直到没有更多的问卷题,或者所有的人物类型都已经被区分开来。这一步也体现了递归的思想。
其实,上述这个过程就体现了训练决策树(Decision Tree)的基本思想。决策树学习属于归纳推理算法之一,适用于分类问题。在前面介绍朴素贝叶斯的时候,我说过,分类算法主要包括了建立模型和分类新数据两个阶段。决定问卷题出现顺序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决策树模型的过程。
你可以看到,整个构建出来的图就是一个树状结构,这也是“决策树”这个名字的由来。而根据用户对每个问题的答案,从决策树的根节点走到叶子节点,最后来判断其属于何种人物类型,这个过程就是分类新数据的过程。
让我们把问卷案例泛化一下,将武侠人物的类型变为机器学习中的训练样本,将问卷中的题目变为机器学习中的特征,那么问卷调查的步骤就可以泛化为决策树构建树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集合中的样本分类,为每个集合计算信息熵,并通过全部集合的熵值加权平均,获得整个数据集的熵。注意,一开始集合只有一个,并且包含了所有的样本。
第二步,根据信息增益,计算每个特征的区分能力。挑选区分能力最强的特征,并对每个集合进行更细的划分。
第三步,有了新的划分之后,回到第一步,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没有更多的特征,或者所有的样本都已经被分好类。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问卷案例中的每类武侠人物都只有一个样本,而在泛化的机器学习问题中,每个类型对应了多个样本。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很多个郭靖,而且每个人的属性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的分类都是“郭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决策树通常都只能把整体的熵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值,而无法完全降到 0。这也意味着,训练得到的决策树模型,常常无法完全准确地划分训练样本,只能求到一个近似的解。

几种决策树算法的异同

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提出了不少优化版的决策树。采用信息增益来构建决策树的算法被称为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迭代二叉树 3 代)。但是这个算法有一个缺点,它一般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多取值的特征,因为取值多的特征会有相对较大的信息增益。这是为什么呢?
你仔细观察一下信息熵的定义,就能发现背后的原因。更多的取值会把数据样本划分为更多更小的分组,这样熵就会大幅降低,信息增益就会大幅上升。但是这样构建出来的树,很容易导致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现象,不利于决策树对新数据的预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人们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版,C4.5 算法
这个算法使用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来替代信息增益,作为选择特征的标准,并降低决策树过拟合的程度。信息增益率通过引入一个被称作分裂信息(Split Information)的项来惩罚取值较多的特征,我把相应的公式给你列出来了。
其中,训练数据集 通过属性 的属性值,划分为 个子数据集, 表示第 个子数据集中样本的数量, 表示划分之前数据集中样本总数量。 这个公式看上去和熵很类似,其实并不相同。
熵计算的时候考虑的是,集合内数据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因此即使集合数量很多,但是集合内的数据如果都是来自相同的分类(或分组),那么熵还是会很低。而这里的分裂信息是不同的,它只考虑子集的数量。如果某个特征取值很多,那么相对应的子集数量就越多,最终分裂信息的值就会越大。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可以使用分裂信息来惩罚取值很多的特征。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数据集 使用特征 之后的信息增益, 是数据集 使用特征 之后的信息增益率。
另一种常见的决策树是 CART 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与回归树)。这种算法和 ID3、C4.5 相比,主要有两处不同:
在分类时,CART 不再采用信息增益或信息增益率,而是采用基尼指数(Gini)来选择最好的特征并进行数据的划分;
在 ID3 和 C4.5 决策树中,算法根据特征的属性值划分数据,可能会划分出多个组。而 CART 算法采用了二叉树,每次把数据切成两份,分别进入左子树、右子树。
当然,CART 算法和 ID3、C4.5 也有类似的地方。首先,CART 中每一次迭代都会降低基尼指数,这类似于 ID3、C4.5 降低信息熵的过程。另外,基尼指数描述的也是纯度,与信息熵的含义相似。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每个集合的纯度。
其中, 为集合 中所包含的不同分组(或分类)数量。如果集合 中所包含的不同分组越多,那么这个集合的基尼指数越高,纯度越低。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整个数据集的基尼指数。
其中, 为全集使用特征 划分后,所形成的子集数量。 为第 个集合。
无论是何种决策树算法,来自信息论的几个重要概念:信息熵、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基尼指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能很好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概念,那么决策树这种类型的算法就不难理解了。

总结

通过这两节的介绍,我想你对信息熵、信息增益、基尼指数等信息论的概念,以及基于这些概念的决策树分类算法应该有了一定了解。决策树算法的优势在于,容易理解和实现。此外,对于通过样本训练所得的树结构,其每个结点都是基于某个数据特征的判定,对于我们的阅读和解释来说都是很方便的。
当然,决策树也有不足。之前我已经提到,这类算法受训练样本的影响很大,比较容易过拟合。在预测阶段,如果新的数据和原来的训练样本差异较大,那么分类效果就会比较差。为此人们也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比如剪枝和随机森林。如果感兴趣,你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思考题

刚刚我提到了,如果每次都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小的问题,那么构建出来的答题路径就相对冗长。你可以自己动手计算一下用户要回答问题数的期望。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学习笔记。如果你有朋友对决策树感兴趣,你可以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说不定就帮他解决一个问题。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20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6

提建议

上一篇
26 | 信息熵:如何通过几个问题,测出你对应的武侠人物?
下一篇
28 | 熵、信息增益和卡方:如何寻找关键特征?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22)

  • Peng
    2019-03-05
    开始看不懂了,我再多看几遍试试。

    作者回复: 可以逐个理解,每次理解一点都是进步👍

    共 2 条评论
    10
  • Paul Shan
    2019-09-10
    信息增益,新分类的引入导致熵的减少。 信息增益率,计算熵的时候还考虑了多个子项的数目。在计算分组后集合的熵,采用加权平均之后,还要除以,集合分组不同数目引入的熵。 Gini指数是一种新的计算混乱度的方法,熵是基于对数加权的,Gini指数是基于平方的相反数求和再加一。Gini指数求导以后是线性的,随着概率减少变化度比熵更敏感(熵的导数是对数),也就更惩罚小概率事件。
    展开
    7
  • 张九州
    2019-09-08
    计算整个数据集基尼指数,pj是什么 如何计算?

    作者回复: pj表示第j组元素出现的概率,这里用在某个划分的组之中,第j组元素的数量除以这个划分的元素数量来计算

    3
  • lifes a Struggle
    2019-08-07
    知道了,老师的案例中个体都是一个单独的分类,所有在原始集合中可以采用-n*(Pi*log(2,Pi))的形式进行信息熵的计算。如果存在分类的数据不均匀,通过各个分类的信息熵求和即可。

    作者回复: 是的👍

    3
  • 罗耀龙@坐忘
    2020-04-19
    茶艺师学编程 1、思考题:按照最少信息增益来划分,用户回答题目的期望是多少? 0.2*2+0.1*3+0.4*4+0.1*5+0.2*6=4 (换成人话,就是10个人,有两人要回答两题,有一人要回答三题,有四人要回答四题,有一人要回答五题,有两人要回答六题,他们的期望就是四题) 2、关于ID3和C4.5算法: 两者都是罗斯•昆兰(Ross Quinlan)的作品,ID3决策树诞生于1986年,在7年后(1993年)罗斯就推出了它的改进版C4.5算法,后者被称为数据挖掘十大算法之一。
    展开
    2
  • 总统老唐
    2019-12-25
    既然每次都是分解成左右两个子树,为什么CART算法公式中的m不直接写成2

    作者回复: 这里主要是通用性,对于CART算法确实可以将m简写为2,对于其他使用基尼指数的算法仍然保持m

    2
  • qinggeouye
    2019-03-10
    某个特征 T 取值越多,数据集 P 划分时分组越多,划分后的「信息熵」越小,「信息增益」越大。「分裂信息」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征 T 取值过多,造成机器学习过拟合,而引入的一种惩罚项,惩罚取值多的特征。 老师,「基尼指数」没怎么看明白,第一个式子中「n 为集合 P 中所包含的不同分组或分类的数量」该怎么理解?求和符号后面的 pi 是什么含义?谢谢~
    展开

    作者回复: 因为决策树是一种分类算法,我们有训练样本告诉我们每个数据样本属于何种分类,所以这里的分类、分组都是根据训练样本中的分类标签。

    共 2 条评论
    2
  • Thinking
    2019-02-15
    建议老师每堂课后能配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练习题辅助理解概念和公式。

    作者回复: 好的,后面我会考虑多从公式的角度出发

    2
  • 灰太狼
    2020-03-28
    老师,基尼系数公式里的pi是指分组i在集合P中的概率吗?

    作者回复: 是的👍

    共 4 条评论
    1
  • 💢 星星💢
    2019-11-11
    老师随机森林有没有好的文章推荐,另外老师有没有公众号,或者其他方式可以白嫖看您的文章呢,当然也期待老师出新的专栏,虽然这个专栏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新的挑战。但是非常喜欢读老师的文章。

    作者回复: 你好,感谢支持,我暂时还没有时间在其他地方发表博文。如果有好的想法写作,当然首选极客时间专栏啦😆。正在和编辑筹划下一个专栏,期待与大家再次交流

    1
  • Joe
    2019-02-21
    老师,请问有没有相关代码实现的方式,能否给出参考链接。

    作者回复: 你是指计算信息熵、信息增益和基尼指数?可以使用现成的机器学习包计算,如果希望自己计算也不难,遵循专栏中的公式就可以了。后面我有时间整理一下代码。

    共 2 条评论
    1
  • 013923
    2022-09-05 来自上海
    学完一章,谢谢老师!
  • 建强
    2020-06-21
    根据信息增益划分的原理,简单写了一个python程序计算了一下问题期望数,程序输出结果如下: 选择信息增益小的问题对人物分类,问题数的期望值=3.7 选择信息增益大的问题对人物分类,问题数的期望值=2.8 程序代码如下: import pandas as pd # 初始化10个武侠人物的属性 p = { '性别':['男','男','男','男','男','女','女','女','女','女'] ,'智商':['高','高','高','高','中','高','高','高','高','中'] ,'情商':['高','高','中','中','高','高','中','中','中','中'] ,'侠义':['高','中','低','中','高','低','高','高','低','中'] ,'个性':['开朗','拘谨','开朗','拘谨','开朗','开朗','开朗','拘谨','开朗','开朗']} name = ['A','B','C','D','E','F','G','H','I','J'] knight = pd.DataFrame(data=p,index=name) # 定义问题类型及增益大小 problem_type = {'性别':1,'智商':0.72,'情商':0.97,'侠义':1.58,'个性':0.88} # 计算测试问题的期望值 def get_exp_problems(knight, problem_type): #BEGIN result = {} sub_knight = [(knight,0)] temp_sub_knight = [] for pt in problem_type: #用某一个问题类型对每一组侠客进行划分 for sub in sub_knight: temp_sub = sub[0].groupby(by = [pt]) #该问题没有将该组侠客进行划分,放入中间结果,继续下一组划分 if len(temp_sub) <= 1: temp_sub_knight.append((sub[0],sub[1])) continue # 对划分后的结果进行处理 for label, member in temp_sub: list_member = list(member.index) if len(list_member) == 1: result[list_member[0]] = sub[1] + 1 else: temp_sub_knight.append((member, sub[1]+1)) sub_knight.clear() sub_knight.extend(temp_sub_knight) temp_sub_knight.clear() # 计算问题数的期望值 exp = 0 for k in result: exp += result[k]/len(name) return exp #END def main(): problem = dict(sorted(problem_type.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False)) print('选择信息增益小的问题对人物分类,问题数的期望值={}'.format(round(get_exp_problems(knight, problem),2))) problem = dict(sorted(problem_type.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print('选择信息增益大的问题对人物分类,问题数的期望值={}'.format(round(get_exp_problems(knight, problem),2)))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展开

    作者回复: 很好的实现

  • 骑行的掌柜J
    2020-06-09
    思考题:“如果每次都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小的问题” 我算出来结果是 期望值是3.9。。。跟楼上两个哥们的不一样。。。(因为A、C、D、F、H都要问四轮;B、E、J都要三轮;G、I 要问五轮)不过都是在4的附近
  • 哈达syn$
    2020-05-18
    王天一喜欢用足球举例子,黄申喜欢武侠小说呀

    作者回复: 哈哈,正好写这篇的时候金庸老爷子过世,也算纪念一下

  • 拉普达
    2020-03-29
    期望是3.8次

    作者回复: 列出所有可能的路径,大致在这个范围

  • J.Smile
    2020-02-27
    要点总结: CART算法和 ID3、C4.5 相比,主要有两处不同: 在分类时,CART 不再采用信息增益或信息增益率,而是采用基尼指数(Gini)来选择最好的特征并进行数据的划分; 在 ID3 和 C4.5 决策树中,算法根据特征的属性值划分数据,可能会划分出多个组。 而 CART 算法采用了二叉树,每次把数据切成两份,分别进入左子树、右子树。
    展开
  • lifes a Struggle
    2019-08-07
    老师,请问一下,当原始集合中的数据,本身是分布不均匀的,这个时候该如何计算它的信息熵呢?如:集合{A,A,A,B,B,C}
  • abson
    2019-08-07
    老师,有个疑问,像前几篇文章讲隐马尔科夫、信息熵和本节讲的决策树,数据是怎么来的,用什么方法去统计才能拿到相对偏差较少的数据

    作者回复: 你是指在实际项目中如何获得数据吗?这个要看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通常的规则是尽量覆盖不同的情况。比如不同时间段、不同用户分组、不同地域等等

  • 动摇的小指南针
    2019-05-17
    基尼系数中,基于特征T划分出来的子集m中,m的每个子集又有n个不同的分组。请问这个n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呢

    作者回复: 由于是标注数据,所以这个n是根据原有分类的标签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