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17 丨决策树(上):要不要去打篮球?决策树来告诉你

17 丨决策树(上):要不要去打篮球?决策树来告诉你-极客时间

17 丨决策树(上):要不要去打篮球?决策树来告诉你

讲述:陈旸

时长18:45大小17.19M

想象一下一个女孩的妈妈给她介绍男朋友的场景:
女儿:长的帅不帅?
妈妈:挺帅的。
女儿:有没有房子?
妈妈:在老家有一个。
女儿:收入高不高?
妈妈:还不错,年薪百万。
女儿:做什么工作的?
妈妈:IT 男,互联网公司做数据挖掘的。
女儿:好,那我见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选择,不论是选择男女朋友,还是挑选水果,都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来做判断。如果把判断背后的逻辑整理成一个结构图,你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树状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决策树

决策树的工作原理

决策树基本上就是把我们以前的经验总结出来。我给你准备了一个打篮球的训练集。如果我们要出门打篮球,一般会根据“天气”、“温度”、“湿度”、“刮风”这几个条件来判断,最后得到结果:去打篮球?还是不去?
上面这个图就是一棵典型的决策树。我们在做决策树的时候,会经历两个阶段:构造和剪枝
构造
什么是构造呢?构造就是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简单来说,构造的过程就是选择什么属性作为节点的过程,那么在构造过程中,会存在三种节点:
根节点:就是树的最顶端,最开始的那个节点。在上图中,“天气”就是一个根节点;
内部节点:就是树中间的那些节点,比如说“温度”、“湿度”、“刮风”;
叶节点:就是树最底部的节点,也就是决策结果。
节点之间存在父子关系。比如根节点会有子节点,子节点会有子子节点,但是到了叶节点就停止了,叶节点不存在子节点。那么在构造过程中,你要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
选择哪个属性作为根节点;
选择哪些属性作为子节点;
什么时候停止并得到目标状态,即叶节点。
剪枝
决策树构造出来之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也不尽然,我们可能还需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就是给决策树瘦身,这一步想实现的目标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判断,同样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过拟合”(Overfitting)现象的发生。
“过拟合”这个概念你一定要理解,它指的就是模型的训练结果“太好了”,以至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存在“死板”的情况,导致分类错误。
欠拟合,和过拟合就好比是下面这张图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情况一样,训练的结果“太好“,反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导致分类错误。
造成过拟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训练集中样本量较小。如果决策树选择的属性过多,构造出来的决策树一定能够“完美”地把训练集中的样本分类,但是这样就会把训练集中一些数据的特点当成所有数据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一定是全部数据的特点,这就使得这个决策树在真实的数据分类中出现错误,也就是模型的“泛化能力”差。
泛化能力指的分类器是通过训练集抽象出来的分类能力,你也可以理解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我们太依赖于训练集的数据,那么得到的决策树容错率就会比较低,泛化能力差。因为训练集只是全部数据的抽样,并不能体现全部数据的特点。
既然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具体有哪些方法呢?一般来说,剪枝可以分为“预剪枝”(Pre-Pruning)和“后剪枝”(Post-Pruning)。
预剪枝是在决策树构造时就进行剪枝。方法是在构造的过程中对节点进行评估,如果对某个节点进行划分,在验证集中不能带来准确性的提升,那么对这个节点进行划分就没有意义,这时就会把当前节点作为叶节点,不对其进行划分。
后剪枝就是在生成决策树之后再进行剪枝,通常会从决策树的叶节点开始,逐层向上对每个节点进行评估。如果剪掉这个节点子树,与保留该节点子树在分类准确性上差别不大,或者剪掉该节点子树,能在验证集中带来准确性的提升,那么就可以把该节点子树进行剪枝。方法是:用这个节点子树的叶子节点来替代该节点,类标记为这个节点子树中最频繁的那个类。

如何判断要不要去打篮球?

我给你准备了打篮球的数据集,训练数据如下:
我们该如何构造一个判断是否去打篮球的决策树呢?再回顾一下决策树的构造原理,在决策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将哪个属性作为根节点?选择哪些属性作为后继节点?什么时候停止并得到目标值?
显然将哪个属性(天气、温度、湿度、刮风)作为根节点是个关键问题,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两个指标:纯度信息熵
先来说一下纯度。你可以把决策树的构造过程理解成为寻找纯净划分的过程。数学上,我们可以用纯度来表示,纯度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就是让目标变量的分歧最小。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假设有 3 个集合:
集合 1:6 次都去打篮球;
集合 2:4 次去打篮球,2 次不去打篮球;
集合 3:3 次去打篮球,3 次不去打篮球。
按照纯度指标来说,集合 1> 集合 2> 集合 3。因为集合 1 的分歧最小,集合 3 的分歧最大。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信息熵(entropy)的概念,它表示了信息的不确定度
在信息论中,随机离散事件出现的概率存在着不确定性。为了衡量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学之父香农引入了信息熵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信息熵的数学公式:
p(i|t) 代表了节点 t 为分类 i 的概率,其中 log2 为取以 2 为底的对数。这里我们不是来介绍公式的,而是说存在一种度量,它能帮我们反映出来这个信息的不确定度。当不确定性越大时,它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信息熵也就越高。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 2 个集合
集合 1:5 次去打篮球,1 次不去打篮球;
集合 2:3 次去打篮球,3 次不去打篮球。
在集合 1 中,有 6 次决策,其中打篮球是 5 次,不打篮球是 1 次。那么假设:类别 1 为“打篮球”,即次数为 5;类别 2 为“不打篮球”,即次数为 1。那么节点划分为类别 1 的概率是 5/6,为类别 2 的概率是 1/6,带入上述信息熵公式可以计算得出:
同样,集合 2 中,也是一共 6 次决策,其中类别 1 中“打篮球”的次数是 3,类别 2“不打篮球”的次数也是 3,那么信息熵为多少呢?我们可以计算得出: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信息熵越大,纯度越低。当集合中的所有样本均匀混合时,信息熵最大,纯度最低。
我们在构造决策树的时候,会基于纯度来构建。而经典的 “不纯度”的指标有三种,分别是信息增益(ID3 算法)、信息增益率(C4.5 算法)以及基尼指数(Cart 算法)。
我们先看下 ID3 算法。ID3 算法计算的是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指的就是划分可以带来纯度的提高,信息熵的下降。它的计算公式,是父亲节点的信息熵减去所有子节点的信息熵。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会计算每个子节点的归一化信息熵,即按照每个子节点在父节点中出现的概率,来计算这些子节点的信息熵。所以信息增益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公式中 D 是父亲节点,Di 是子节点,Gain(D,a) 中的 a 作为 D 节点的属性选择。
假设天气 = 晴的时候,会有 5 次去打篮球,5 次不打篮球。其中 D1 刮风 = 是,有 2 次打篮球,1 次不打篮球。D2 刮风 = 否,有 3 次打篮球,4 次不打篮球。那么 a 代表节点的属性,即天气 = 晴。
你可以在下面的图例中直观地了解这几个概念。
比如针对图上这个例子,D 作为节点的信息增益为:
也就是 D 节点的信息熵 -2 个子节点的归一化信息熵。2 个子节点归一化信息熵 =3/10 的 D1 信息熵 +7/10 的 D2 信息熵。
我们基于 ID3 的算法规则,完整地计算下我们的训练集,训练集中一共有 7 条数据,3 个打篮球,4 个不打篮球,所以根节点的信息熵是:
如果你将天气作为属性的划分,会有三个叶子节点 D1、D2 和 D3,分别对应的是晴天、阴天和小雨。我们用 + 代表去打篮球,- 代表不去打篮球。那么第一条记录,晴天不去打篮球,可以记为 1-,于是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记录 D1,D2,D3:
D1(天气 = 晴天)={1-,2-,6+}
D2(天气 = 阴天)={3+,7-}
D3(天气 = 小雨)={4+,5-}
我们先分别计算三个叶子节点的信息熵:
因为 D1 有 3 个记录,D2 有 2 个记录,D3 有 2 个记录,所以 D 中的记录一共是 3+2+2=7,即总数为 7。所以 D1 在 D(父节点)中的概率是 3/7,D2 在父节点的概率是 2/7,D3 在父节点的概率是 2/7。那么作为子节点的归一化信息熵 = 3/7*0.918+2/7*1.0+2/7*1.0=0.965。
因为我们用 ID3 中的信息增益来构造决策树,所以要计算每个节点的信息增益。
天气作为属性节点的信息增益为,Gain(D , 天气)=0.985-0.965=0.020。。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其他属性作为根节点的信息增益,它们分别为 :
Gain(D , 温度)=0.128
Gain(D , 湿度)=0.020
Gain(D , 刮风)=0.020
我们能看出来温度作为属性的信息增益最大。因为 ID3 就是要将信息增益最大的节点作为父节点,这样可以得到纯度高的决策树,所以我们将温度作为根节点。其决策树状图分裂为下图所示:
然后我们要将上图中第一个叶节点,也就是 D1={1-,2-,3+,4+}进一步进行分裂,往下划分,计算其不同属性(天气、湿度、刮风)作为节点的信息增益,可以得到:
Gain(D , 湿度)=1
Gain(D , 天气)=1
Gain(D , 刮风)=0.3115
我们能看到湿度,或者天气为 D1 的节点都可以得到最大的信息增益,这里我们选取湿度作为节点的属性划分。同理,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计算步骤得到完整的决策树,结果如下:
于是我们通过 ID3 算法得到了一棵决策树。ID3 的算法规则相对简单,可解释性强。同样也存在缺陷,比如我们会发现 ID3 算法倾向于选择取值比较多的属性。这样,如果我们把“编号”作为一个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这么做,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那么“编号”将会被选为最优属性 。但实际上“编号”是无关属性的,它对“打篮球”的分类并没有太大作用。
所以 ID3 有一个缺陷就是,有些属性可能对分类任务没有太大作用,但是他们仍然可能会被选为最优属性。这种缺陷不是每次都会发生,只是存在一定的概率。在大部分情况下,ID3 都能生成不错的决策树分类。针对可能发生的缺陷,后人提出了新的算法进行改进。

在 ID3 算法上进行改进的 C4.5 算法

那么 C4.5 都在哪些方面改进了 ID3 呢?
1. 采用信息增益率
因为 ID3 在计算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取值多的属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C4.5 采用信息增益率的方式来选择属性。信息增益率 = 信息增益 / 属性熵,具体的计算公式这里省略。
当属性有很多值的时候,相当于被划分成了许多份,虽然信息增益变大了,但是对于 C4.5 来说,属性熵也会变大,所以整体的信息增益率并不大。
2. 采用悲观剪枝
ID3 构造决策树的时候,容易产生过拟合的情况。在 C4.5 中,会在决策树构造之后采用悲观剪枝(PEP),这样可以提升决策树的泛化能力。
悲观剪枝是后剪枝技术中的一种,通过递归估算每个内部节点的分类错误率,比较剪枝前后这个节点的分类错误率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剪枝。这种剪枝方法不再需要一个单独的测试数据集。
3. 离散化处理连续属性
C4.5 可以处理连续属性的情况,对连续的属性进行离散化的处理。比如打篮球存在的“湿度”属性,不按照“高、中”划分,而是按照湿度值进行计算,那么湿度取什么值都有可能。该怎么选择这个阈值呢,C4.5 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划分所对应的阈值
4. 处理缺失值
针对数据集不完整的情况,C4.5 也可以进行处理。
假如我们得到的是如下的数据,你会发现这个数据中存在两点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数据集中存在数值缺失的情况,如何进行属性选择?第二个问题是,假设已经做了属性划分,但是样本在这个属性上有缺失值,该如何对样本进行划分?
我们不考虑缺失的数值,可以得到温度 D={2-,3+,4+,5-,6+,7-}。温度 = 高:D1={2-,3+,4+} ;温度 = 中:D2={6+,7-};温度 = 低:D3={5-} 。这里 + 号代表打篮球,- 号代表不打篮球。比如 ID=2 时,决策是不打篮球,我们可以记录为 2-。
针对将属性选择为温度的信息增为:
Gain(D′, 温度)=Ent(D′)-0.792=1.0-0.792=0.208
属性熵 =1.459, 信息增益率 Gain_ratio(D′, 温度)=0.208/1.459=0.1426。
D′的样本个数为 6,而 D 的样本个数为 7,所以所占权重比例为 6/7,所以 Gain(D′,温度) 所占权重比例为 6/7,所以:
Gain_ratio(D, 温度)=6/7*0.1426=0.122。
这样即使在温度属性的数值有缺失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计算信息增益,并对属性进行选择。
Cart 算法在这里不做介绍,我会在下一讲给你讲解这个算法。现在我们总结下 ID3 和 C4.5 算法。首先 ID3 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缺点是对噪声敏感。训练数据如果有少量错误,可能会产生决策树分类错误。C4.5 在 ID3 的基础上,用信息增益率代替了信息增益,解决了噪声敏感的问题,并且可以对构造树进行剪枝、处理连续数值以及数值缺失等情况,但是由于 C4.5 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扫描,算法效率相对较低。

总结

前面我们讲了两种决策树分类算法 ID3 和 C4.5,了解了它们的数学原理。你可能会问,公式这么多,在实际使用中该怎么办呢?实际上,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数据挖掘工具使用它们,比如 Python 的 sklearn,或者是 Weka(一个免费的数据挖掘工作平台),它们已经集成了这两种算法。只是我们在了解了这两种算法之后,才能更加清楚这两种算法的优缺点。
我们总结下,这次都讲到了哪些知识点呢?
首先我们采用决策树分类,需要了解它的原理,包括它的构造原理、剪枝原理。另外在信息度量上,我们需要了解信息度量中的纯度和信息熵的概念。在决策树的构造中,一个决策树包括根节点、子节点、叶子节点。在属性选择的标准上,度量方法包括了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在算法上,我讲解了两种算法:ID3 和 C4.5,其中 ID3 是基础的决策树算法,C4.5 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也是目前决策树中应用广泛的算法。然后在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后,强烈推荐你使用工具,具体工具的使用我会在后面进行介绍。
最后我们留一道思考题吧。请你用下面的例子来模拟下决策树的流程,假设好苹果的数据如下,请用 ID3 算法来给出好苹果的决策树。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所价值,欢迎点击“请朋友读”,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33

提建议

上一篇
16丨数据分析基础篇答疑
下一篇
18丨决策树(中):CART,一棵是回归树,另一棵是分类树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93)

  • 小熊猫
    2019-02-14
    决策树学习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1. 特征选择。选取最优特征来划分特征空间,用信息增益或者信息增益比来选择 2. 决策树的生成。ID3、C4.5、CART 3. 剪枝 总结优缺点: ID3: 优点:算法简单,通俗易懂 缺陷:1. 无法处理缺失值 2. 只能处理离散值,无法处理连续值 3. 用信息增益作为划分规则,存在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因为特征取值越多,说明划分的 越细,不确定性越低,信息增益则越高 4. 容易出现过拟合 C4.5: 优点:1. 能够处理缺省值 2. 能对连续值做离散处理 3. 使用信息增益比,能够避免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因为信息增益比=信息增益/属性 熵,属性熵是根据属性的取值来计算的,一相除就会抵消掉 4. 在构造树的过程中,会剪枝,减少过拟合 缺点:构造决策树,需要对数据进行多次扫描和排序,效率低 学习的时候发现了这两点错误: 1. Gain(D , 天气)=0 ---> 1 Gain(D , 湿度)=0 ----> 1 Gain(D , 刮风)=0.0615 2. 针对将属性选择为温度的信息增益率为: Gain(D′, 温度)=Ent(D′)-0.792=1.0-0.792=-0.208 这里算出来的还是信息增益,不是信息增益率,没有除以属性熵 属性熵=-3/6log3/6 - 1/6log1/6 - 2/6log2/6 作业: 经验熵 H(D) = -1/2log1/2 - 1/2log1/2 = 1 属性 红的信息增益: g(D, A1) = H(D) - H(D|A1) = 1 - 1/2*0 - 1/2 * 0 = 1 属性 大的信息增益: g(D,A2) = 1 - 1/2*(-1/2log1/2-1/2log1/2)*2 = 0 属性熵都是1,所以信息增益比跟信息增益一样 特征选择 红作为最优特征,红的就是好苹果,不红的就是坏苹果
    展开

    作者回复: Good Job

    共 5 条评论
    76
  • 2019-01-22
    「红」的信息增益为:1 「大」的信息增益为:0 因此选择「红」的作为根节点,「大」作为子节点。接着再通过计算得出「大」作为子节点效果更差,故进行剪枝。因此最终的完整决策树就只有「红」一个节点: 红(是)---好苹果(是) 红(否)---好苹果(否) 通过使用sklearn来验证一下: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import sys import os import graphviz import numpy as np os.environ["PATH"] += os.pathsep + 'D:/Program Files/Anaconda3/Library/bin/graphviz' #创建数据[红,大],1==是,0==否 data = np.array([[1,1],[1,0],[0,1],[0,0]]) #数据标注为,1==好苹果,0==坏苹果 target = np.array([1,1,0,0])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创建决策树分类器模型 clf = clf.fit(data, target) #拟合数据 #最后利用graphviz库打印出决策树图 dot_data = tree.export_graphviz(clf,out_file=None) graph = graphviz.Source(dot_data) graph
    展开
    共 5 条评论
    49
  • JingZ
    2019-01-21
    今天去面试一个金融分析师职位 问:算法知道吗? 我答:还在学习中,但我会python 爬虫,Numpy/Pandas~还有标准化(心想为嘛早上不认真看看今天的课程,起码说的出来C4.5是啥)😂😂 以后要好好做作业~及时看课程
    展开

    作者回复: 加油 有进步收获就好

    共 3 条评论
    18
  • wonderland
    2019-01-23
    step1:将红作为属性来划分,有两个叶子节点D1,D2,分别对应是和否。用+代表是好苹果,-代表不是好苹果。 故 D1 = {红=是}={1+,2+},D2={红=否}={3-,4-}; 先分别计算2个叶子结点的信息熵: Ent(D1)=0,Ent(D2)=0,作为子节点的归一化信息熵为:1/2*0+1/2*0=0 并且:训练集中有4条数据,2个是好苹果,2个不是,故根节点的信息熵为:Ent(D)=-(2/4*LOG2(2/4)+2/4*LOG2(2/4))=1 step2:计算每个节点的信息增益 Gain(D,红)=Ent(D)-0=1 同理可得,大属性作为根节点的信息增益Gain(D,大)=0 所以红作为属性的信息增益更大,选择红作为根节点。 Step3:构造决策树 红 是 否 {1+,2+} {3-,4-} 可以看到上面的决策树纯度已经很高,不需要进一步划分。所以最终的决策树即为下所示,只有红一个节点: 红 是 否 好苹果(是) 好苹果(否)
    展开
    17
  • 2019-04-17
    根集合D = {2个好苹果,2个不是号苹果},求得Ent(D) = 1。 按红作为属性划分可得$D_1、D_2$两个子集 $D_1$ (红 = 是) = {2个好苹果} $D_2$ (红= 否) = {2个不是好苹果} 可得Ent( $D_1$ ) = 0 、Ent( $D_2$ ) = 0 可得归一化信息熵为$\dfrac{1}{2} \times 0 + \dfrac{1}{2} \times 0 $ = 0 则G(D,红) = 1-0 = 1 按大作为属性,同样可得 $D_1、D_2$两个子集 $D_1$ (大 = 是) = {1个好苹果,1个不是好苹果} $D_2$ (大 = 否) = {1个好苹果,1个不是好苹果} 可得Ent( $D_1$ ) = 1 、Ent( $D_2$ ) = 1 归一化信息熵 = $\dfrac{2}{4}\times1 + \dfrac{2}{4}\times1$ = 0.5 则G(D,大)= 1- 0.5 = 0.5 由此可得按红作为属性的信息增益大于按大作为属性的信息增益,所以选择红作为根节点。 接着在红为是的基础上,分析按大作为属性的信息增益。在红为是的集合里共有两个苹果集合D = {2个好苹果} Ent(D) = 0 $D_1$ (大 = 否) = {1个好苹果} $D_2$ (大 = 是) = {1个好苹果} Ent( $D_1$ ) = 0 、Ent( $D_2$ ) = 0 G(D,大) = 0 因为大是与否在红决定的前提下对好苹果的决定没有影响,所以剪去该分支。
    展开

    作者回复: 整理的不错 很认真啊 滢

    15
  • 李龍
    2019-01-22
    算法一点听不懂咋整

    作者回复: 慢慢来,先理解概念,然后掌握工具使用

    共 2 条评论
    15
  • veical
    2019-01-24
    老师,C4.5的例子,属性熵是多少?如何计算的?
    共 1 条评论
    12
  • 你看起来很好吃
    2019-01-21
    老师在计算ID3父节点为天气时信息熵的时候,每一项的系数是3/6,这里是不是错了,不应该是4/7和3/7吗?
    共 1 条评论
    10
  • 云深不知处
    2019-06-17
    决策树算法,根据判别属性建立二叉树、多叉树,从根节点属性值开始,不断向下分支,根据中间子节点属性值判断,最终到达叶子节点实现分类目标。纯度和信息熵来判断属性值的不确定性,分类过程中,本质上是个算法收敛过程,如果算法收敛快,运算少,达到相同效果,肯定选择它。构建决策树,是确定跟节点、子节点、叶子节点过程,为了兼顾收敛和效果,通过信息增益计算值,判断某个节点作为根节点,信息熵最小,不确定性小,就是信息增益最大,收敛快。依靠此方法,逐步确定中间的子节点,最终的叶子节点就是分类结果。ID3算法缺点在于倾向测试集数值出现次数多,概率大,会造成错误分类,因为测试数据是抽象数据,不是全量数据,不能反应真是数据的全貌,从而出现过拟合现象。过拟合或者欠拟合问题,有点像评判好学生一样,如果数据样本都是清华北大学生,各方面都突出,维度多且高,预测好学生结果少,且都是985学生,收敛性强,最终区间少,过拟合;如果训练样本是单方面突出的学生,维度少,要求中等,模型预测结果是好学生的数据多,收敛性差,最终区间多,过拟合。为了避免抽象样本特殊性,不能代表真是数据情况,采用信息增益率方式,以百分比判断,算法c4.5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展开
    7
  • aDongaDong
    2019-04-18
    脑瓜疼

    作者回复: 慢慢来 我整理的时候也是,现在头发都掉了一些,主要是公式计算比较多啊

    共 2 条评论
    7
  • james
    2019-03-25
    Gain(D , 天气)=0, Gain(D , 湿度)=0, Gain(D , 刮风)=0.0615 这个三个值计算错了吧? 我计算的结果: Gain(D, 天气) = 1, Gain(D, 湿度) = 1, Gain(D, 刮风) = 0.3115, 请老师指正
    共 1 条评论
    7
  • Stephen
    2020-01-03
    属性熵 =1.459,老师,有些值可否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比如这个属性熵是怎么计算得出的我很困惑
    共 3 条评论
    5
  • 白夜
    2019-01-24
    > 如果你将天气作为属性的划分,会有三个叶子节点 D1、D2 和 D3,分别对应的是晴天、阴天和小雨。我们用 + 代表去打篮球,- 代表不去打篮球。那么第一条记录,晴天不去打篮球,可以记为 1-,于是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记录 D1,D2,D3: D1(天气 = 晴天)={1-,2-,6+} D2(天气 = 阴天)={3+,7-} D3(天气 = 小雨)={4+,5-} ---------------------- 建议例子举两个, 2-指的是第二天是不打篮球。 跳着看,看了好一会,才明白1-2-6+啥意思。 = = 是==+ 否==- ENT(D)= -(1/2log1/2+1/2log1/2)=1 D1(红=是)={1+,2+} D2(红=否)={3-,4-} ENT(D1)=0 ENT(D2)=1 Gain(D , 红)=1 Gain(D , 大)=0 红 作为父节点,大 没有作用,剪掉 代码就不放了,抄了大伙的。 同学们的代码少了一行,运行半天都没树出来。原来要打印出来的(;′⌒`)(T▽T) graph.render("tree")#在同目录下生成tree.pdf 问一下老师,那个树我看不懂额。。要不解释一下gini和value
    展开
    共 2 条评论
    5
  • 黄加生
    2020-12-14
    老师你好,根据信息增益公式的构造,不应该是信息增益越小,纯度越高么?还有假设按照编号进行划分,那么他的信息增益算出来应该是最小的才对,因为子节点的归一化信息熵之和是1!您看可以解释一下不?

    作者回复: 信息熵代表信息的不确定度,信息熵越高,不确定度越高;而信息增益指的是划分可以带来纯度的提高,信息熵的下降;你可以理解为信息增益代表当我们知道某一个特征后,它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因此信息增益越大,信息熵下降越多,纯度越高。 信息增益在决策树算法中是用来选择特征的指标,信息增益越大,则这个特征的选择性越好

    3
  • rainman
    2019-02-14
    在ID3算法那个例子中,当用“温度”作为根节点的时候,在温度为高的情况下,我计算的天气、湿度的信息增益都是1,而刮风为0.3115,所以这个子节点应该从天气或者湿度中选一个,我不明白为什么课程上写的结果是0、0、0.0615。望解答,谢谢。
    共 1 条评论
    3
  • Geek_4b34a9
    2020-05-12
    一个小建议:对于这种信息密度极度不对等的培训材料,区别于小说类科普类的材料,我认为以同样的语速从头到尾把内容念出来,没有太大的意义,增加语音反而是起到反效果。如果该停顿的地方没有细致的超出文本材料的讲解,真的没必要加这个语音,会让人把精力分摊到非重点内容上。

    作者回复: 感谢同学的建议哦

    共 2 条评论
    2
  • Stephen
    2020-01-03
    老师,您好,请问这个属性熵 =1.459,是怎么算出来的?
    共 1 条评论
    2
  • 奔跑的徐胖子
    2019-03-27
    老师,我这里有个问题:在说C4.5算法的时候,您的例子是:D’的样本个数为6, D的样本个数为7, 那么利用D‘计算出来的信息增益率所占权重比例是6/7,所以 Gain(D, 温度) = 6/7*0.208 = 0.178。这样不对吧,应该是D’所占比例是6/7,所以Gain(D, 温度) = 0.208 / (7/6) 才对吧
    共 3 条评论
    2
  • sunny
    2019-01-22
    红的信息增益为:1 大的信息增益为:0 红比大更纯,红放决策树上面作为父节点,大放下面作为子节点
    2
  • ken
    2019-01-21
    苹果-大的信息熵:5/3 苹果-红的信息熵:1 归一化的信息熵:1 苹果-大信息增益更大,作为根节点,红作为子节点。 决策树: 大(是)-红(是)-好苹果(是) 大(是)-红(否)-好苹果(否) 大(否)-红(是)-好苹果(是) 大(否)-红(否)-好苹果(否)
    展开

    作者回复: Good Jo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