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22 | 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

22 | 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极客时间

22 | 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

讲述:宝玉

时长13:29大小12.36M

你好,我是宝玉,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为项目做好技术选型?
在架构设计过程中,肯定绕不开技术选型这个话题,大到架构、框架、语言选择,小到用什么组件、设计模式。
这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上,到处有各种语言、框架的争论:Java 好还是 C# 好?前端框架是 Vue 好还是 React 好?跨平台手机开发,该选 React Native 还是 Flutter……
虽然这种争论从来没什么结果,但当你做技术选型时,却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尤其是你身边有几个某种语言或者框架的狂热粉丝的话,他们会不停地在你旁边吹风,说他喜欢的语言或框架的各种好处。
包括我们自己做技术选型时,也会有很多个人偏好在里面。比如我以前对微软技术栈特别熟悉,也特别喜欢,做技术方案就会偏向微软技术栈;我喜欢 React,做前端技术选型,也会偏向 React 的方案。
通过上一篇架构设计的学习,我们知道,架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能低成本地满足需求和需求变化,低成本地保障软件运行。然而对技术的个人偏好,很可能让你在技术选型时,忽略架构设计的目标,导致满足需求的成本变高,或者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在软件工程中,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选型的倾向性,科学客观地做好技术选型。

技术选型就是项目决策

技术选型,就是在两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选择适合当时项目情况的方案。技术选型看起来是个技术的选择,但其实是一个和项目情况密切相关的项目决策。
在项目中,除了技术上的选型,类似的选择也有很多,比如说产品设计中:某个功能该不该加?该选哪种动画效果?比如制定测试方案的时候,选择哪一种压力测试工具?选择哪个测试框架?这些选择,本质上就是一种项目决策。
要做好技术选型,就是要做好项目决策。那么怎样从做项目决策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技术选型呢?

受制于时间、范围和成本的约束

我们在《08 | 怎样平衡软件质量与时间成本范围的关系?》中学习了项目金三角的理论,也就是项目受制于三个因素:时间、范围和成本。
技术决策作为一种项目决策,也要受制于时间、范围和成本,在决策时不能超出这三者的边界。
比如说在项目时间紧时,决策上就要偏向能提升开发速度的技术;在成本吃紧的情况下,要多用成熟的免费的框架、工具,避免用贵的商业软件或者自己造轮子提升成本;在范围大、需求多的情况下,架构就要考虑如何能简单快速完成需求。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其实制约项目的三个因素一直在动态变化,需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技术决策。
举个例子来说,2004 年飞信 PC 客户端做第一个版本的时候,那时候主要的约束是成本,只有一个 C++ 程序员,这个程序员会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谈不上选型。
到 2005 年做第二版本时,有了几个人,但是时间上要求快,所以就选择了能提升开发速度的 C# Winform 技术方案。到 2008 年做第三版时,人手充裕了,也没有进度上的压力,这时候主要就追求用户体验、性能,所以又选择了 C++ 的技术方案重新开发。

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

我们在专栏前面的内容中学习了可行性研究和风险管理的知识。如果在项目决策时,不考虑可行性,不预估风险,就极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败。
就像在《09 | 为什么软件工程项目普遍不重视可行性分析》那篇文章中的案例,技术选型时,没有考虑到 License 的法律问题,导致项目失败。还有在《14 | 风险管理:不能盲目乐观,凡事都应该有 B 计划》那篇文章中的案例,选择 React 时,没有考虑到可能导致的风险,导致项目延迟。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在项目中,选择新技术的风险可以接受,也能满足时间、成本和范围的约束,还可以达到丰富团队技术栈的目的,那也是可以的。

要考虑利益相关人

在做项目的决策时,如果决策时没有人代表利益相关的人,就可能会做出不考虑他们利益的决策。
选择适合的技术选型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比如说光顾着选用新酷的技术,而没有考虑客户的利益,导致成本增加,进度延迟;比如在选择 UI 组件时,只想着哪个调用方便,而不考虑产品经理的利益,导致产品体验不好。

项目决策中常见的坑

无论是技术选型也好,还是其他项目决策,经常会遇到一些坑,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去。
把听到的观点当事实
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观点:一个 React 的粉丝会给你描述 React 的各种优点,而不会告诉你学习曲线有多陡峭;一个不喜欢微软技术的程序员会把.Net 贬低的一文不值;一篇鼓吹 Mongodb 多好的文章可能是收了钱的软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观点当成事实,尤其是在做决策之前,至少需要验证一下。
先入为主,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在做技术选型或者项目决策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后面所谓的决策,不过是寻找有利于自己答案的证据。比如说我特别喜欢 React,在做技术选型时,就会拼命寻找对 React 有利的数据作为证据,这其实可能会导致结论并不客观。
所以当你选择技术选型的时候,要像做项目决策一样思考分析。要想你的决策能正确,就要注意项目中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要考虑利益相关人,最后还得要避开常见的一些坑。

如何做好技术选型?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像做项目决策一样,去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技术选型,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我们在《02 | 工程思维:把每件事都当作一个项目来推进》中学习了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在《12 | 流程和规范:红绿灯不是约束,而是用来提高效率》中学习了流程规范。对于技术选型问题,我们一样也可以考虑借鉴工程方法设计一套流程,基于流程去做技术选型或项目决策,来保证整个过程能科学可行,充分考虑项目决策的特点,避开常见的坑。
对于技术选型包括项目决策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问题定义、调研、验证、决策这几个阶段。

问题定义

在问题定义阶段,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技术选型?技术选型的目标是什么?
以前看过一个技术漫画《The problem is not the tool itself》。
“我想我们已经达到 MySql 的极限,非常慢…我们得面对数据巨大的事实”,“我们应该迁移到 NoSQL,我已经准备了一个 3 个月的战斗方案,瞧瞧这”,“框架重构、培训、内部工具升级”,“等等,让我检查一下”,“你忘了建索引,加上索引可以让速度提升 20 倍”,“忘记索引?你可真行。” ​
图片来源:Commitstrip
这种事情在软件项目中可不少见,很多时候为了解决问题引入一个新技术,然而真的需要吗?也许我们可以基于现有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根本就不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技术或新的框架。
还有一个就是技术选型的目标需要明确,你的技术选型目标是为了使用新酷技术呢?还是为了提升开发效率?还是为了降低开发成本?
只有明确了技术选型的目标,才能有一个标准可以来评判该选择哪一个方案。
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第二版的飞信 PC 客户端,目标就是要提升开发速度,所以就选开发效率高的 C#。

调研

在明确技术选型的目标后,就可以去调研,看有哪些技术选型可以满足目标,包括开源的方案和商业的方案。
在调研时,可以参考前面“项目决策的特点”中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去分析:
满足技术选型目标吗?
满足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吗?
是不是可行?
有什么样的风险?风险是不是可控?
优缺点是什么?
在调研结束后,可以筛选掉明显不合适的,最终保留 2-3 种方案留待验证。必要的话,可以一起讨论,最终确认。

验证

一个技术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够了解,没有应用过的话,实际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一个小型的快速原型项目,用候选的技术方案快速做一个原型出来,做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你选择的技术选型是不是真的能满足技术选型的目标。
就像前面举的飞信 PC 客户端的例子,在决定第二版本是否使用 C# 开发时,其实做了大量验证工作。当时.Net Framework 还不普及,要打包整个.Net Framework 到安装包里面,这体积就太大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后来发现有一个产品叫 Salamander,它可以只打包程序所需要的 dll 库文件,这样体积就可以控制在 20mb 以内,最后在制作安装包时,用 7zip 压缩,就可以让安装包控制在 10mb 左右。在验证阶段,证明了安装包体积是可以缩小的,基于 C# 开发是可行的,才最终选定了 C# 的技术方案。

决策

在调研和验证完成后,就可以召集所有利益相关人一起,就选择的方案有一个调研结果评审的会议,让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做出最终的决策。
必须要承认,对于技术选型来说,是有不确定性的。即使通过上面的流程,也一样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有一个科学的流程,至少可以保证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
如果遇到很纠结的情况,就需要负责决策的人来拍板了,这时候其实并不一定有对错,重点的就是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按照选择去执行。有时候迟迟不选择、不拍板才是最坏的结果。
在项目结束后,也要对之前技术选型和项目决策做总结,不断的完善技术选型和项目决策的机制,帮助未来更好的进行决策。

总结

今天,我带你一起探讨了技术选型的问题。技术选型,本质上是项目决策的一种,也符合项目决策的一些特点。也就是说,技术选型的选择要受制于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要分析可行性和风险,要考虑利益相关人。还有一些坑要小心避开,比如要避免把听到的观点当事实,要验证;要避免先入为主,不要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要做好技术选项,要有一个科学的流程,首先要明确技术选型的目标,避免没必要的引入新技术;然后要充分调研;还要对备选的方案进行验证;最终和利益相关人一起决策。
技术选型,也不要太过于纠结,要勇于决策,选定了就坚定的去执行。

课后思考

你所在项目中是如何做技术选型的?有哪些不错的方法和原则?你在技术选型时,通常是选择保守的还是新酷的?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讨论。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一些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6

提建议

上一篇
21 | 架构设计:普通程序员也能实现复杂系统?
下一篇
23 | 架构师:不想当架构师的程序员不是好程序员
 写留言

精选留言(20)

  • Y024
    2019-04-21
    Appfuse(一个 Web 开发基础平台)的作者 Matt Raible 曾总结了选择 Web 框架的 20 条标准: http://static.raibledesigns.com/repository/presentations/Comparing_JVM_Web_Frameworks_February2014.pdf 同时,他也整理了一份表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重进行调整,产生自己的分析: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2l0sZNVSnwxcxs3CtcjeaCcI8rXjTrrldfTBZn7grD8/pub?hl=en&output=html# 但是现实情况,大家可能更遵循的是“经济适用原则”,比如:很多人提到的,负责人会啥就用啥。或者大公司用啥或者业界流行什么就用什么。 有位大佬说过,“这个世界是,你认为有很多选择,其实只是幻觉,大多数人只有很少的选项。技术研讨会,搞一个选型:hadoop + mysql + xx 时髦技术。架构师唾沫四溅吹一下午,结果老老实实上 Oracle 单例。”
    展开

    作者回复: 👍非常有价值的分享! 我觉得在纠结的时候,遵循“经济适用原则”蛮好的,不会犯大错误,老老实实选熟悉的成熟稳重的把需求满足好才是王道。 "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

    16
  • 小伟
    2019-04-18
    老师后面会有介绍文档编写吗?我们组现在有mrd/prd/概要设计/接口设计/详细设计。 我的疑惑是其他团队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想问下,比较规范的文档有哪些,他们功能分别是什么?

    作者回复: 很抱歉我们专栏后面没有介绍文档编写的文章了。 对于瀑布模型,每个阶段结束后,都有相应的验收文档,而敏捷开发则没有那么多硬性的要求,而是根据项目需要,写必要的文档。 你说的这些文档已经算比较全面了,有些团队对于测试阶段,会有测试用例文档、测试验收报告,发布前还会有部署文档、维护手册,但现在这类文档基本上被测试工具、部署脚本替代了,也没有什么存在必要。 我觉得项目中必要的文档,主要包括这几类: 1. 设计类文档 这类文档主要用来说明、讨论需求设计、架构设计,可以用来了解、讨论和评审,以及记录后续结果。 2. 说明类文档 这类文档用来对规范、API、配置、操作等做说明,便于规范和统一 3. 报告类文档 对事情结果的报告和说明,比如说验收报告、故障报告、调研等。 而这些文档的价值,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设计、参与讨论,记录项目成果,减少沟通成本。重要的不是文档多丰富,而是这些文档有没有价值,你能不能及时通过这些文档得到想要的答案。所以你也可以对照一下你的项目中,现在的文档中,哪些是可以简化的,哪些地方是要增强的。 比如说概要设计/接口设计/详细设计是不是可以适当合并,减轻文档工作?PRD如果是不是够详细?会不会引起歧义不容易理解,要不要增加原型设计文档辅助?

    11
  • 易林林
    2019-04-18
    技术选型中,不考虑金三角理论的情况下,我会倾向于选择新酷的技术,这样有利于自己全面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自己的技术思维,感受技术革新带来的乐趣。另外,在维持项目稳定推进的状态下,尽量尝试使用新酷的技术,毕竟作为技术人总是淘汰于技术,更是成长于技术。 金三角理论很好的提供了技术选型的方向。时间短,选择项目组成员熟悉并且成熟的技术,这样发现问题也能快速的查到问题的关键;成本低,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销,比如开发APP,不使用原生开发,而使用跨平台的技术架构是比较好的选择,维护也方便;范围不明确,通过原型设计、敏捷开发的方式,逐步清晰项目范围。当然,这只是从单一的角度来考虑,考虑到金三角理论的相互组合,就要在二选一中进行平衡,更加考验当事人技术选型的综合能力。 关于“听到的当成既成事实”这一点,深有感触。现实中,有些东西听到了,即使它不是事实,也会留下一个阴影,在合适的时候一旦被催化,那在心里面就成事实啦,你会想方设法的去证明它是事实,而不会在乎其本质所在。软件技术选型也是这样,在选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搜集各方面的技术资料,来达成自己对相应技术的基本判断,不因自己不懂而去选择别人懂的技术,这样会导致项目的风险不可控。对于这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甚至是愧于面对曾经领导的信任,至今仍无法释怀。 最后,请教下宝玉老师,上一讲中您提到极客时间的技术架构好像不是微服务架构,您能指点下这样选型的目的和原因吗?谢谢。
    展开

    作者回复: 👍谢谢补充分享。 关于极客时间架构,我是从池建强那篇文章中推测的,这个我确实不了解他们选型的目的和原因。 如果是我的话,现阶段也未必会选择微服务,微服务对运维要求更高、对架构要求更高,像极客时间现阶段的重点应该是功能和稳定性,直接上微服务,必然要花大量精力在架构的重构和运维上面。 不如先用熟悉的、稳定的技术,满足好现阶段业务增长,等到业务稳定,团队规模、用户量上来以后,再考虑拆分微服务不迟。

    7
  • alva_xu
    2019-04-18
    另外,对于开源技术方面,老师有没有什么经验来指导选型?

    作者回复: 开源技术选型,我的经验一般是这样的: 1. 先找朋友推荐,少走一点弯路 2. 没有推荐的话,就去网上搜索,找几个满足需求的备选。 3. 对比以下几个指标: - 代码质量、有无测试 - 文档健全度 - 看Issue处理情况、最后更新时间(无人维护的项目后续恐怕有问题都没法解决) - 看Star数量,通过Google和StackOverflow看使用情况 4. 自己按照说明试试看

    共 2 条评论
    6
  • bearlu
    2019-04-18
    主管会C++,然后什么都是C++😂

    作者回复: 这确实是个事实,很多技术选型就是技术负责人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决定的。 但很多时候这也是有原因的,先抛开个人喜好的因素不说,初期的时候团队人少,没有什么好选择的,只能是负责人会什么就是什么。后面团队虽然壮大了,但是更换语言或者技术平台成本就高了。 这篇关于Youtube选型Python的文章就很有意思,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大型项目上,Python 是个烂语言吗? - 布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17354/answer/652602653

    共 2 条评论
    6
  • 陈珙
    2019-04-18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项目中更加倾向选择更为熟悉的技术,因为我们需要对项目的质量与交付时间负责,可以做到可控的。而新技术有着新的设计思想与强大的功能,同时也伴随着无法预知的”坑”。在后续产品迭代的时间里,有针对性的升级或者选择更换同类技术里更优的。

    作者回复: 是的,正式项目应该尽可能选择熟悉的、成熟的技术👍

    4
  • alva_xu
    2019-04-18
    技术选型,确实就是项目决策。考虑的角度应该可以参考“09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可行性部分。就是从人员、技术、风险三个角度来考虑。技术有大有小,比如传统框架和微服务框架的选择,就是一个大选择。需要选型的技术在项目和产品中的重要性决定了选型时的风险偏好。团队对技术的熟悉程度,或者学习曲线,也是需要考虑的。另外,我觉得还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角度来进行技术选型。 老师文章中主要讲了技术选型的流程,我想请教老师的是,有没有什么大的原则可以指导技术选型?比如技术成熟度等?
    展开

    作者回复: 我认为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大的原则还是在于项目约束,尤其是成本和时间,然后就是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是不是可控,其他看团队风格,有的偏保守有的追新。 比如说我自己的原则: 1. 成熟的好过新酷的 2. 流行的好过小众的 3. 团队熟悉的好过陌生的 4. 简单的好过复杂的 5. 开源的好过商业的(有时候也视情况而定) 仅供参考

    3
  • Aaron Cheung
    2019-04-18
    楼上说的 深以为然

    作者回复: 已回复楼上:)

    3
  • 邢爱明
    2019-04-20
    项目团队的开发人员,基本都是从外包公司临时找的,水平参差不齐,稳定性差,因此技术选型更多的考虑技术的普及度和容易学习掌握,从这方面看基本不太可能选择比较小众、但在特定领域很高效的技术。 加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数据量和用户数量可控,因此存在技术瓶颈的可能性很小,综合下来看就最好的选择就是最成熟和通用的技术,比如说选择java技术栈,web开发的ssm框架等,但这样长远看团队和个人的技术能力很难提升,请问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展开

    作者回复: 我觉得团队的技术提升和项目的技术选型要分开,不要总想着两个都兼顾,优先保证好项目稳定、低成本运行。 技术提升这种事,需要让一部分人先成长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 我自己工作之外会做一些业余项目,然后在这些项目中体验新的技术,体会其中优缺点,然后再逐步应用到工作的项目中,在传授给同事们。 我也鼓励其他同事这么做,去做一点自己的项目。但工作中的项目,我是很保守的。

    2
  • Charles
    2019-04-18
    三四线城市,技术选型前期主要考虑: 当地市场什么人才比较充足,比如后端PHP人多,那就PHP,学习成本也低,几人团队协作起来也不是大问题,而且前期扩充人员也比较好招人,另外前期应该也不会在语言层面出现性能问题 然后数据库基本就mysql,够熟悉够成熟 前端的话web、小程序、ios、android之类的都统一mvvm思想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这样各个用户端都可以统一API提升效率,这个也会从产品角度思考,如果产品就需要一个pc站,而且短期也没计划就选择传统的后端渲染web页面方案 可能会站在目前项目或经历过的项目经验去思考问题,期待老师回复指正
    展开

    作者回复: 我觉得你的选型思路在项目发展阶段,包括没有很大规模之前都是没有问题的。选最熟悉的、流行的往往也是风险比较低的。包括如果就一个PC站也不做SPA(单页应用),也没有必要前后端分离。还是看是不是能低成本满足好项目需求和业务发展。 有一点补充的,就是前端除了MVVM,像React的Flux和Redux的架构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架构模式,但在非Rect/Vue的项目中应用不多。

    2
  • dancer
    2019-04-18
    首先确认当前技术选型要达成的主要目标,个人感觉可以分为提升开发效率、解决性能瓶颈、提升部署和运维效率、解耦强依赖的结构关系等。但是真的做选型时,往往还是会青睐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技术,真的有点当局者迷的味道

    作者回复: “做选型时,往往还是会青睐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技术” 完全能理解,所以需要配合一些流程规范来尽可能避免,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有技术评审这样的环节,要调研要试点。

    2
  • sotey
    2019-04-18
    我们是调研还没做完就直接决策了

    作者回复: 建议以后可以更慎重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决策不慎重导致的返工、技术债务等。

    2
  • 巫山老妖
    2020-01-30
    我是做客户端开发的,比如要在App引入新的技术,我会先分析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进行技术预研,进行方案对比,根据项目组实际情况去采用合适的框架和技术。我在技术选型时,我会优先考虑不影响项目稳定性和进度的情况下跟进新技术,保证技术的更新迭代。

    作者回复: 👍考虑的很周全,只是真要做到还是有很不容易的,只能是时刻提醒自己,影响团队的其他人。

    1
  • calvins
    2019-12-16
    还是业务驱动来做选型,包括团队成员接受能力等,技术选型考究的面比较多,时间,成本,质量,衍生出的就是,成员学习成本,技术成熟度,版权,社区成熟度,技术文档,架构可扩展性等!
    1
  • 大王叫我来巡山
    2019-08-02
    我每次听到什么我们的数据量很大了,mysql和oracle 等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支撑不了了,所以我们要用Hadoop,就想发飙,不过是穷而已,有钱我还是很愿意用oracle的,mpp对离线分析一样能做的很好,技术选型很大的原因就是要经济适用

    作者回复: 👍 技术选型要考虑经济极成本和时间成本

    1
  • J.M.Liu
    2019-04-21
    个人感悟: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对业务做领域建模,然后参考对应领域中主流的解决方案,这样即能控制尝新带来的风险,又不至于技术上掉队,导致代码一写出来就过时了。然后还要考虑时间、成本、范围的约束。

    作者回复: 👍谢谢总结分享

    1
  • 小先生
    2019-04-19
    目标,调研,验证,决策。 要和利益相关人一起讨论,不要先入为主。 可以引入金三角理论来分析调研。 时间,成本,范围。
    展开

    作者回复: 👍赞总结

    1
  • ifelse
    2022-06-28
    要做好技术选项,要有一个科学的流程,首先要明确技术选型的目标,避免没必要的引入新技术;然后要充分调研;还要对备选的方案进行验证;最终和利益相关人一起决策。--记下来
  • Felix
    2019-04-20
    现学现卖:走快的唯一方法是先走好

    作者回复: 👍欲速则不达

  • 小先生
    2019-04-19
    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