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第一期 | 学与不学,知识就在那里,不如就先学好了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FAQ第一期 | 学与不学,知识就在那里,不如就先学好了
2019-07-31 徐文浩 来自北京
《深入浅出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介绍
讲述:徐文浩
时长10:20大小9.47M
你好,我是徐文浩。专栏上线三个多月,我们已经进入后半段。
首先,恭喜跟到这里的同学,很快你就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如果你已经掉队了,不要紧,现在继续依然来得及。
其次,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留言,看到这么多人因为我的文章受到启发、产生思考,我也感到非常开心。因此,我特意把留言区中非常棒的、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内容,摘录出来,供你反复阅读学习。
有些内容你可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随着工作、学习经验的不同,相信你的理解也会不一样;有些内容可能刚好也是你的疑问,但是你还没发现,这里说不定就帮你解决了。
今天第一期,我们先来聊聊,“学习”这件事。我准备了五个问题,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Q1:“要不要学”和“学不会怎么办”系列
专栏已经更新三个多月了,但是我估计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前面 3 篇的学习上(我相信,一定有的)。
我观察了一下,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学不会,而是“不敢学”,往往还没开始就被自己给吓到了。很多优秀的人,并非真的智商有多么高,而是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所以说,学习底层知识或者新知识的第一点,就是要“克服恐惧”,其实大部分东西上手了都不难,都很有意思。就像《冰与火之歌》里面,水舞者教导艾莉亚时的情况一样,“恐惧比利剑”更伤人。破除对于基础知识“难”的迷信,是迈向更高水平必经的一步。
“组成原理可以算是理解计算机运作机制的第一门入门课,这门课的交付目标就是让科班的同学们能够温故而知新,为非科班的同学们打开深入学习计算机核心课程的大门。”这是我在专栏刚上线的时候给一个同学的留言回复,现在拿过来再给你说一遍。
另外,大家在学校里学这些课程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和我们的编程应用实践离得比较远。在这个专栏里,我的目标是让大家能够更“实践”地去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
所以,这门课我的目标就是尽量讲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和你的日常代码工作结合起来。让非科班的同学们也能学习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所以在深入讲解知识点之外,我会尽量和你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到一块儿,只要跟着课程的节奏走,不会跟不上哦。(跟到这里的同学可以在留言区冒个泡,给跟不上的同学招个手,让他们放心大胆看过来。)
我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也不是个“好学生”。现在回头看,我自己常常觉得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常常想,当时要是做了就好了。当时,不是就是现在么?学或者不学,知识就在那里,不如就先学好了啊。
Q2:“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到底有啥不一样?
其实操作系统也是一个“软件”,而开发操作系统,只需要关注到“组成原理”或者“体系结构”就好了,不需要真的了解硬件。操作系统,其实是在“组成原理”所讲的“指令集”上做一层封装。
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都可以认为是组成原理的后继课程。体系结构不是一个系统软件,它更多地是讲,如何量化地设计和研究体系结构和指令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计算机网络都是基于体系结构之上的系统软件。
其实这几门基础学科,都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的,每一门课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不知道你现在是否明白这几门基础学科的价值呢?
Q3:“图灵机”和“冯·诺依曼机”的区别
首先,先回答一下这道题本身。有些同学已经回答的不错。我把他们的答案贴在这里。你可以看看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
Amanda 同学:
两者有交叉但是不同,根据了解整理如下:
图灵机是一种思想模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一种有穷的、构造性的问题的求解思路,图灵认为凡是能用算法解决的问题也一定能用图灵机解决;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思想,并“参照”图灵模型设计了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即冯·诺依曼机。
图灵机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上大学的时候,对应着图灵机也有一门课程,叫作“可计算性理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问题是计算机解决得了的,什么样的问题是它解决不了的。
在我看来,图灵机就是一个抽象的“思维实验”,而冯·诺依曼机就是对应着这个“思维实验”的“物理实现”。如果我们把“图灵机”当成“灵魂”,代表计算机最抽象的本质,那么“冯诺伊曼机”就是“肉体”,代表了计算机最具体的本质。这两者之间颇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合作关系的意思,可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距今已经几十年了,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颠覆性的新的体系结构出现,更多地是针对硬件变化和应用场景变化的优化。但是过去几年随着深度学习、IoT 等的发展,体系结构又有了一波新的大发展,也许未来会有新的变化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Q4:工作多年,如何保持对知识清晰、准确的认识?
我之前跟很多人聊过,发现工作很多年之后的工程师,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上,反而比不上很多应届的同学。我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因素。
首先,很多工程师只是满足于工作的需求被满足了,没有真的深入去搞清楚一个问题的原理。从网络上搜索一段代码,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程序里,只要能跑就认为问题解决了,并没有深入一行行看明白每行代码到底是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提升 RPC 和序列化的性能,很多人的做法是,找一个教程用一下 Thrift 这样的开源框架,解决眼下的问题就完事儿。至于,Thrift 是怎么序列化的,每一种里面支持的 RPC 协议是怎么回事儿,完全不清楚。其实这些开源代码并不复杂,稍微花点时间,搞清楚里面的实现细节和原理,你对二进制存储、程序性能、网络性能,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不会再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你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读书的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掌握扎实了,有时候其实未必。很多人估计都有感受,像计算机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书上所学和真正实践中所用完全是两码事。背出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似乎和我们的实际应用没有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内存地址转换使用的页表树这样的数据结构,还是各个系统组件间通过总线进行通信的模式,其实都可以和我们自己的应用系统开发里的模式和思路联系起来。
至于究竟该怎么去掌握知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我就说说我一般会怎么做,一方面,遇到疑难问题、复杂的系统时,必须要用更底层更本质的理解计算机运作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自然会去回头把这些基础知识捡起来;另一方面,时不时抽点时间回头看看一些“大部头”的教科书,对我自己而言,本身就很有自我满足感,而这种自我满足感也会促使我不断去读它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Q5:六个最实用的、督促自己学习的办法
看到很多同学在留言里分享了自己学习方法,我看了也非常受益,我把这些方法筛选总结了一下,又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放在这里分享给你。
好奇心是一个优秀程序员必然要有的特质。多去想想“为什么是这样的”,有助于你更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先了解知识面,再寻找自己有兴趣的点深入,学习也是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快的成长方式之一。彻底搞清楚实际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问题,而不是只满足于功能问题被实现和解决,是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
“教别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自己有没有弄清楚,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会体会得明明白白。
每个月给自己投资 100-200 块在专业学习上面,这样花了钱,通过外部约束,也是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好办法。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把学习和成长变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带来的惯性会让你更快地成长。
好了,到这里,我们第一期答疑就要结束了。这次我主要和你谈了谈“学习”这个话题,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还想听我和你聊什么专栏之外的话题呢?
欢迎积极留言给我。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对了,看到这里的同学,记得在留言区给后面的同学招个手啊:)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20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48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特别加餐 | 我在2019年F8大会的两日见闻录
下一篇
用户故事 | 赵文海: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精选留言(69)
- missingmaria2019-07-3135+大龄,外行,纯靠兴趣自学编程,这门课是第一次全程跟上了,觉得老师每一篇的体量安排很合理,上班路上读正好共 1 条评论51
- 安迪2019-08-01非科班,之前读过csapp,其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明白了。学习是不断迭代的过程,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反复琢磨就会豁然开朗。再有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放一放,说明是由一部分知识欠缺,等哪天突然看到相关的知识就会豁然开朗。 课程学到现在,受益匪浅!16
- xindoo2019-07-31目前我在极客时间唯一一门完全跟得上的课,可能是我之前看了北大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公开课
作者回复: 👍 那门课程也很棒,特别是在硬件解说的层面。
12 - Timmy2019-07-31很高兴跟着老师课程保持学习,早上在地铁上学到新的知识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知不觉到站了还意犹未尽,老师的授课讲解通俗易懂,且开篇带着问题学习事半功倍,还有细致的图解一目了然,使整个学习不那么枯燥老师也是费心了。准备二刷输出总结文档,加油,感谢😊11
- 陈德伟2020-10-28北大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公开课5
- pebble2019-07-31订阅了很多专栏,有的掉队了,就这个追剧一样等更新
作者回复: 感谢,继续加油👍
5 - 宋不肥2019-07-31感觉老师的课降低了老师推荐的书的阅读门槛,看文课了再去看计算机系统和软硬件接口几本书会感觉轻松很多5
- 度衡2019-07-31非科班,每篇都看了,但是大概就掌握了30-50%。比较佩服老师讲解这门课程时问题的解决思路,先看组成要素,从某个元素切入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方案中又存在新问题,然后又去优化解决方案,循序渐进又知其所以然。5
- 陈松Plus2021-02-18非科班,快30岁,一路走来很难。3
- 许童童2019-07-31老师,我一直在!2
- 任雪龙2019-07-31一只跟着,开心,没掉队,很期待每次更新2
- gigglesun2019-07-31专栏非常的精炼,阅读专栏,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通过扩展阅读解决这些问题,挺好2
- 柳成荫2022-07-01非科班,打算花一年时间打牢基础1
- Geek_33f5e32021-05-13非科班,转行第五年,计算机基础体系课程要补,感谢老师。1
- leslie2019-08-02其实我是一边跟着老师的课在学计算机组成原理,一边在跟刘超老师的操作系统,还在用剩下的时间去重学算法。 忙不过来:很充实,结合着一起学一起反思还是蛮有收获,相互理解相互对比-蛮痛苦蛮自虐的。这行从程序员-数据库开发-DBA-系统运维:两门课接近的开课时间刚好让我能整体上梳理一下从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体系,交叉相互理解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起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希望在跟着两位老师学完课程的时候能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和高度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毕竟考虑性能时必须站在软硬件两方面去看-否则看到的只是点;谢谢老师的辛勤教诲。展开1
- MJ2019-07-31不溜不溜1
- 剑衣清风2019-07-31非科班,一直跟着,看不懂的就多看几遍。在极客里订阅了其他的专栏,有些内容可以相互对照着看。不过跟着最新的,有个自认为的小弊端,那就是留言区是空的,大伙还没来得及评论,得过几天再回头看。1
- 张俊钦2019-07-31跟上来了,老师讲的确实离实践很近,很容易理解,谢谢。1
- aiter2019-07-31快跟上:)1
- 逍遥法外2019-07-31一直在跟着,同时在看老师的课程和许式伟老师的课程,生怕掉了队😂共 1 条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