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习”到“实战”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14|“学习”到“实战”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2021-08-23 雷蓓蓓 来自北京
《雷蓓蓓的项目管理实战课》
课程介绍
讲述:雷蓓蓓
时长15:58大小14.62M
你好,我是雷蓓蓓。
经常有同学问我:“我学了很多项目管理知识,但是回到现实之后,我的项目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怎么办?”“我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项目管理,可团队基础太差,领导又不在意,怎么办?”这些问题背后,总之就是一句话:“我太难了!怎么办?”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当真有那么难吗?
年初,陪娃钢琴考级的经历,让我对“难”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随着考级日期的临近,我的焦虑感日渐增强。本来标榜“不以娃考级为目的”的我,架不住培训机构的软磨硬泡,给他报了个考级班,一个号称“零基础也包过”的日本大师班。考级报名费才不到两百块钱,这个考级课就要两千,而且只有三节课,考不过退款。
我不禁感到很好奇:“传说中的日本大师,到底会有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呢?”
第一节课,一个 26 岁的日本青年,慌慌张张地赶过来,连中国话都说不清楚,完全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他一上来就花了好长时间讲钢琴的历史,接着就让每个孩子轮流唱谱,一人一句,孩子们唱得稀稀拉拉的。说实话,我真的很替这个老师着急。
接下来,是 20 分钟的一对一辅导时间。轮到我家孩子由由的时候,他弹得磕磕绊绊的,而且在识谱方面,也很有问题。
他弹了几句之后,老师示意他停下来。由由很委屈,毕竟,这曲子对他来说简直太……难……了。我当时就想,这首曲子我都学不会,我倒要看一下,日本大师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把一个 6 岁的孩子教会。
老师看出了孩子内心的抗拒,他拿出白板,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开始用他蹩脚的中文,一边比划,一边真诚地讲:“你刚刚学走路的时候,每走出去一步,都觉得很难,对不对?那么,现在,你还觉得走路很难吗?”他来回走了几步,由由摇了摇头。
他继续说:“你看,路要一步一步走,弹钢琴也是一样,要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弹。今天,我们不用做很多,只要把一个小节弹会就行了,你觉得可以做到吗?”
在获得了内心的认同之后,由由的压力显然减轻了很多,他很认真地配合着老师,反复地练习同一个小节。
20 分钟很快到了,我们还在第一个小节打转,我就又开始着急了……
下课时,老师特意跑出来嘱咐我:“由由今天的状态不太好,回去一定不要再让他练了。下周,由由要每天先唱 10 遍,再左右手各弹 10 遍,先不要着急合手。相信我,不要弹得更多,也不需要更多了。”我心中虽然很怀疑这种做法的效果,但因为钱已经出了,还是严格按照这个“药方”来吧。
在半信半疑之间,我们每天都坚持唱够次数,练够次数。三节课下来,刚开始连两个小节都合不起来的由由,最后竟然顺利考过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于是,这位 26 岁的日本大师,就成了我心中为数不多的、堪称大师的人。
大师创造的“四步学习法”
从那之后,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钢琴班的其他辅导老师只能叫老师,而他年纪轻轻的,却可以被称为“大师”?大师创造的高效学习方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抵有几点,我来跟你一一分享一下。
1. 破除“魔”障。
大师不仅教会了我们弹琴的技法,还改变了我们对“难”的定义。
考级曲目难吗?难!就拿《康定情歌》来说,不仅双手不同旋律,而且左右手要依次层叠展开,就连我这个自小有些钢琴功底的,看了谱子之后,都心生畏惧。但一个 6 岁的孩子,最终却可以弹得行云流水般流畅。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我们,走向更大的可能性?
爱迪生在成功发明灯泡之前,尝试过 2000 多次。有人问他,失败了那么多次,感受如何?爱迪生霸气回应,我从没有觉得失败,因为我找到了 2000 多种不能做成灯泡的方法!所以,你看,我们和爱迪生的差别,始于我们对失败的定义。
所以,要留心你的定义!不只是对失败的定义,你还要留心自己对困难的定义,对问题的定义,对理想环境的定义……这些定义决定了你的体验,以及你下一步的行动。
如果你认为,只有在一线城市的所谓一线大公司,在没有那么多复杂关系的“理想”环境里,才能开展工作,那么,你将永远无法真正地开始。即便你有一天来了网易,你对于问题的错误定义,也会让你不断地看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
要想前进,你就必须先破除“魔”障。别让你的定义,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2. 每次一小步。
大师永远只是站在离你一步之遥的前方,帮你建立信心,和你一起前进。普通老师越是碰到难教的孩子,越会急于一步到位,想快速地把他教会,恨不得把全部技法都传授给他。结果,越急,效果越差,老师也很受挫。
大师却完全没有这个负担。他无视在外面排队的焦躁人群,只是全情投入于眼前的孩子,尊重孩子现在的样子。
他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创造力的天才,而他自己最需要做的,就是去到孩子当前所在的那个地方,理解他的处境,然后带着他往前迈一小步。仅仅只是,迈好一小步。
实际上,如果你把谱子上的每个小节拆开,分步骤去看,你会发现,其实每一步都简单无比。弹钢琴如此,做项目管理也是如此。
十大领域五大过程组,看起来很繁杂,但是,如果你把它们分解开,并且结合我在专栏中介绍的每一个方法去看,每一步都很简单。
每次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3. 先找找“感觉”。
在弹琴之前,为啥一定要先唱 10 遍呢?实际上,大师是在帮孩子创造一种感觉记忆,让这种感觉来引导他的大脑和动作。每天反复唱 10 遍之后,这个旋律,就好像已经刻录进他的深层意识了。再去弹的时候,他的手指几乎是下意识地去跟随和重现这个声音记忆,比起直接生硬地啃谱练习,高效了很多倍。
这就是形象化的感知觉在学习中的运用。
我在专栏中的每一讲中,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你分享很多真实的故事和案例。为什么要分享这些呢?这不是为了说明我经验有多丰富,而是为了给你创造一种体感,让你能够在尝试之前,先去感受一下,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在学习某一讲时产生了共鸣,那么,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多看几遍,多听几遍,把那种事情已然成真的喜悦和满足感,刻录在心里。
然后,试着和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在大脑中想象自己已经做到这些的样子,越清晰越好。最后,你要把这个视觉化的影像记录下来。
这份经过你自己转码后的影像和感觉记忆,会带你突破层层的限制和困难,完成你所需要的无数次练习。
4.“足”量的刻意练习。
你看,即便有了再好的大师,要想学会钢琴,仍然需要你自己每天练够 10 遍,不是吗?
学习是一件需要互动才能产生效果的事。作为学习者,你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每天“足”量的刻意练习。
“足”量意味着不多不少,少了达不到效果,多了呢,太过紧张用力,特别想要一步登天,反而会产生反效果,破坏你自然的学习进程。
我在第 1 讲中说过,程序员转做项目管理,就像是右手习惯转成左手习惯,这种模式转换,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完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网球的内心游戏》这本书里,网球的大师级教练就描述过刻意练习。他认为,神经系统就好比是一个光盘,第一次在行动时,在大脑的微观细胞上,会留下轻微的印象。这就像一叶微风,正吹在沙滩上,一个细小沙子即将离开时,留下的微弱痕迹。当同一次行动被重复时,凹痕就会变深一点。之后,很多相似的行为,使得行为针,自动地掉进一条更清晰可辨的凹线。这时,新的行为就在潜意识里定型了。
项目管理是实战中的学问,要想获得真正的实战效果,你就需要通过行动,反复加深神经系统中的凹痕,直到新的行为,巩固成为新的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真正的大师,接受大师的近距离指导。但是,你可以做到的是,按照大师传授的方法来学习。
实战中的刻意练习
为此,结合专栏的内容,我为你特别设计了一条刻意学习的路径,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开展自己的练习。
1. 破除“魔”障
找到你心中阻碍你进一步实践的声音,并且直面这些声音。
比如,“我做的很多事情,领导并不在意,这些事情有什么用?”“我做得再好,别人都不这么干,又有什么用呢?”
相信我,我太了解这种状态了!因为曾经我也和你想得一样。那时,我自告奋勇,离开了我熟悉的项目环境,到一个从上到下几乎是零基础的业务团队,去推广项目管理。我在那里努力了半年,但不管我怎么尝试,都没有任何人在意,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我一度也真的想过放弃,但是我当时的 Leader 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她说:“如果万事俱备,还要你干吗?”
两年之后,我帮助这个几百人的团队完成敏捷转型,同时培养出了好多位合格的 Scrum Master,获得了团队上下的一致认可。
难吗?没做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但做了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又觉得其实也没啥。要想学有所成,真正带来改变,首先要破的“魔”障,不在别处,在你自己心里。
2. 每次一小步
引入一个小小的变化,小到你可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变化。比如,写好一份表意清晰的周报,主持好工作中的一个小会……别忘了,在这个变化成真以后,要给自己鼓励和认可!
3. 先找找“感觉”
每天,找一篇你最有感觉的专栏文章,反复学习 5 遍,加深感觉记忆,直到你可以形成清晰的视觉化影像,甚至看见自己成功的样子。
4.“足”量的刻意练习
你要在自己的环境中,每天持续展开行动。随着实践落地的深入,逐渐加大难度,从开好一个周会,再到设计一个复盘会,从做好 WBS 工作分解,再到做好整个项目的里程碑规划,开一个成功的启动会。
同时,在实践中遇到阻力的时候,就返回第 1 步,找出阻碍你进一步行动的真正原因,然后定位出下一个你自己就可以引入的小小变化,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总结
今天,我从一个学钢琴的故事讲起,给你分享了我对大师级高效学习方法的四个认知,从破除“魔”障,每次一小步,再到找着“感觉”,并进行“足”量的刻意练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时候,我经常纳闷,学习完了,还要经常复习,这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个习,不是指复习,而是实践;时习之,就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你看,孔老夫子也认为,学习了新知,又能找到合适的时机,去付诸实践,这真的是件快乐的事哪!
项目管理的学习,必须植根于实践,落地于实践。那么,“学习”和“实战”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
答案可以是很远,因为中间隔着 10000 小时的刻意练习,你才能从一个学习者,变成身经百战的实战专家。然而,“学”和“习”之间,也可以很近。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所学,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实践,通过你的行动,真正解决掉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孔子所说的快乐,只需一秒即可到达。
畅所欲言
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一直在跟着专栏学习,但从来没有留过言。下一讲,我们即将进入“软实力篇”,我会重点讲一讲项目中的各类沟通。项目经理有 80% 的时间都在进行沟通,那么,我想请你来聊一聊,关于沟通,你最关心什么?你有什么困惑吗?
欢迎你畅所欲言,我在留言区等你,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18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13|工具方法大串讲:手把手教你高效管理
下一篇
15|学会对焦,从头到尾把事做成(上)
精选留言(63)
- Raymond吕2019-12-24学习学习的方法对成人来讲真不是一个伪命题。大量的人不知道怎么学习,10000小时理论,刻意练习,各种学习方法数不胜数,听起来都懂,实践就是另一回事了。 直到现在我也对学习方法、知识管理的话题特别刚兴趣。但学的多了,看的多了,变成了习惯性输入,没有刻意输出和反馈,导致看似都懂,说又说不出来,变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都说要终身学习,学习啥?怎么学?学完了又so what?这几个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先想清楚。展开12
- Azora🍟2020-12-20嘻嘻,被老师发现从来没有留言了哈哈。 从10月20日到今天12月20日,终于把老师的课程都听完和看完。其中收获了非常多项目管理上的知识,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引入团队的管理里面。(现在的职位是iOS部门小组长,偏向业务管理) 00-开篇词中,了解到技术管理、业务管理、项目管理是不一样的。 01-角色转换,我也是今天年中刚转变的角色,经过这一章学习到了要想办法影响他人去把事情做好。 常识篇和硬技能篇,就学习到的项目管理的核心知识点。 其中老师总结的项目管理的职责定位:保目标,助决策,提效能,促协作。让我真真切切了解到项目经理的岗位到底是在干嘛。 因为项目交付的不稳定,Bug Bash也被我应用到部门的开发流程上,发版本的时候也没这么慌了哈哈。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老师的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遇事不能慌。 软技能篇,不管是项目经理还是程序员都是要学习的,这样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问题。 对于PMP,在真正了解PMP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厉害的证书,我也想考一个。太天真了~ 最后学习了这一章,对于破除“魔”障有比较深的感触。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也不太自信,语言表达也不好(emm,就是这些魔障),会自我否定的比较多,连组织会议都会瑟瑟发抖。通过这一章的学习,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克服胆小,尝试自信一点点的组织会议,慢慢积累感觉,日常工作中刻意的练习。 篇幅比较长,谢谢老师的课程,对于管理小白来说太实用了!!接下来就继续努力,希望明年能成功应聘项目管理的岗位嘻嘻!展开9
- K战神2019-12-03深有感触啊。我们做功能,做系统。 以前自己也知道系统有哪些痛点, 有哪些要优化的地方, 有哪些隐晦的点也知道。 一想活太多,任务太大,然后坐等重构。 结果也知道,重构工期更紧张,能实现功能就不错了。 现在的我,想到了重构的点,马上规划分解,按版本进行迭代。不再等待重构。不再拖延,即便不是最终解,也是在解题的路上展开
作者回复: 活学过用了,真棒!
9 - 陈怀哲2019-12-04《如何有效学习》 https://mp.weixin.qq.com/s/UuheNmaPi0KlnHQqpnLzjA 跟你说的这个差不多 虽然只有3节课,但这个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步骤在做的:确认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找到最终的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执行-->获得反馈-->目标达成共 1 条评论7
- pine2019-12-03读过一本《刻意练习》和这个思想挺像的6
- leslie2019-12-03讲讲个人对此的感受吧:数据库工作多年,参与了大量的软件架构设计,不过工作中一部分时间做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者。例如:开发与产品中间的沟通者/协调者,开发与运维中间的协调者。 老师说做80%的时间在沟通,个人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方方面面的沟通、文档、流程图的梳理与定稿就要占据不少时间。虽然没有做过,不过数据作为中间层却没法回避任何一次的重要环节,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产品经理站在产品的角度去讲述一堆需求,开发站在软件的角度去说这个困难那个困难,可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核心需求呢-离不开数据环节。 好的PM应当会足够的换位思考以及知道整个环节的基本知识才能站在中间层去梳理清楚,从而给出更加贴近需求的文档。展开6
- Stephen2021-05-29对于我们曾经认为失败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找出了不能做成功的方法,知道这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别的方法,知道它是错的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想起了《哈佛幸福公开课》中Tal老师讲的做一个Benefit Finder,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才能够有好的心态,才能坚持下去。
作者回复: 对,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3 - PM它不好转啊2020-11-17还挺有感触的,做程序员最开始是拿到需求上来就做,边做边分析,发现问题再说,然后再重构再浪费时间。现在干活干了几年,也系统的学习了一下项目管理,在开发的时候思维就转变了很多,拿到需求整体看一遍,是否需要出个流程图 思维导图,哪里可能有风险要提前沟通,会影响我的开发时间。而不是急匆匆的盲目开发,踩过的坑多了就长教训了,也成长了一些3
- 我能走多远2020-11-05破除魔障:别让你的定义,限制了你的可能性。找到你心中阻碍你进一步实践的声音,并且直面这些声音 任务分解:每次一小步,大师已经给我们把目标分解成很多步骤。我们只需要认真迈好每一步,就能达到最终目标。 先找找感觉:很想我们的方案设计文档的流程设计,就是描绘除实现目标的全流程。心中就会觉得原来完成这个功能也很简单。 足量的刻意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加深印象,形成一种潜意识。展开3
- 燕儿2020-02-27蕾老师的课程听过让自己自信了很多,以前总觉得项目管理很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取得领导认可
作者回复: 你觉得它很空,那是因为它确实有容器的属性,好的项目经理创造了一个环境,项目在其中得以健康运作。然而,大象无形,容器虽空,实则有用的很。
共 3 条评论3 - 谷径2019-12-0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
- Cy232019-12-03破除“魔”障,每次一小步,再到找着“感觉”,并进行“足”量的刻意练习。说的很对,点赞3
- 霸波儿奔2019-12-03打卡
作者回复: 万年好读者
3 - 杨宗超2020-12-16今年受托推动公司定性考核项目,从零开始摸索,蓓蓓老师的课程给了很大的启示。年底总结下来,我们项目成果全国排名不错,感谢2
- forever2020-12-08我今年刚从程序媛转为项目经理,我现在觉得有障碍的也是沟通,和领导还有和业务部门,可能和我自己心理还有信息储备量有关,和团队内部的人沟通我总能一下子说出我的观点,但是和业务部门沟通,我总是会当场懵,不知道该说啥,害怕得罪他们。我现在想的就是加强自己逻辑思维,还有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胆子,希望能在后面的项目管理当中慢慢锻炼自己2
- 源以南2020-11-11学习到实战没有那么远,没有管理项目的机会可以从管理自己周围的事情开始做起来,项目管理一样适用。2
- 牺牲2020-04-16今天跟团队成员学习。ta想学习性能测试,但是潜意识性能很难。网上各种概念混乱,无从下手,想学又排斥。正好我刚看完蓓蓓这篇课程,我的建议是不要在网上搜各种文章看了,把自己回归到0的状态,不预想、不下定义、也不设障。选择任意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只需要迈出第一步。学完对性能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看大家对概念不同解释就会清晰明了了。2
- 他们都叫我雷哥2022-02-21后端程序员,买了老师课好久,最近才有时间开始跟着老师学习。目前节奏是每天我会看一到两节内容,然后晚上吃饭的时候把看到的东西跟同事一起分享,聊聊心得。虽然以后不一定有机会真的做项目管理,但是正如老师课程开头所言,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即使不做项目经理,但是处于项目当中,能用学到的这些知识从另外的角度见证一个项目落地,用学到的知识与当前项目各节点对比,发现问题与优点。也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一件事
作者回复: 是的,带领一群人做成一件事,这是每个超级个体的必备能力
1 - 时攀2021-09-18想到了苏神,每次进步一点点,就成了神1
- 小熊2021-08-31很喜欢蓓蓓老师这种故事带入的感觉,一篇文章听完了,故事还深深的印在脑子里,然后在想想从哪里听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自然而然的就把老师讲的"大师级高效学习方法的四个认知,从破除“魔”障,每次一小步,再到找着“感觉”,并进行“足”量的刻意练习"串起来了!
作者回复: 平常我们太多依靠左脑逻辑思维,忽视了右脑,其实越是大师越会明白,右脑故事型、画面式的思维方式,对于快速掌握一个技能非常高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