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丨分布式架构:如何应对高并发的用户请求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21丨分布式架构:如何应对高并发的用户请求
2020-01-10 李智慧 来自北京
《后端技术面试 38 讲》
课程介绍
讲述:李智慧
时长11:23大小9.12M
互联网应用以及云计算的普及,使得架构设计和软件技术的关注点从如何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转变为如何满足大量用户的高并发访问请求。
一个简单的计算处理过程,如果一旦面对大量的用户访问,整个技术挑战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软件开发方法、技术团队组织、软件的过程管理都会完全不同。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最开始只有两个工程师,一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人开发了一个星期就把新浪微博开发出来了。现在许多年过去了,新浪微博的技术团队有上千人,这些人要应对的技术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更多更复杂的功能,一方面来自于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而带来的高并发访问压力。
这种挑战和压力几乎对所有的大型互联网系统都是一样的,淘宝、百度、微信等,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都会面对同样的高并发用户的访问请求压力。要知道,同样的功能,供几个人使用和供几亿人使用,技术架构是完全不同的。
当同时访问系统的用户不断增加的时候,需要消耗的系统计算资源也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 CPU 和内存去处理用户的计算请求,需要更多的网络带宽去传输用户的数据,需要更多的磁盘空间去存储用户的数据。当消耗的资源超过了服务器资源的极限的时候,服务器就会崩溃,整个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那么如何解决高并发的用户请求带来的问题?
垂直伸缩与水平伸缩
为了应对高并发用户访问带来的系统资源消耗,一种解决办法是垂直伸缩。所谓的垂直伸缩就是提升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比如用更快频率的 CPU,用更多核的 CPU,用更大的内存,用更快的网卡,用更多的磁盘组成一台服务器,使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手段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
在大型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行业,比如银行、电信这些企业的软件系统,主要是使用垂直伸缩这种手段实现系统能力的提升,在服务器上增强,提升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当业务增长,用户增多,服务器计算能力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就会用更强大的计算机,比如更换更快的 CPU 和网卡、更大的内存和磁盘,从服务器升级到小型机,从小型机提升到中型机,从中型机提升到大型机,服务器越来越强大,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当然价格也越来越昂贵,运维越来越复杂。
垂直伸缩带来的价格成本和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并不一定呈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同样的费用,并不能得到同样的计算能力。而且计算能力越强大,需要花费的钱就越多。
同时,受计算机硬件科技水平的制约,单台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并不能无限增加,而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的计算要求几乎是无限的。
因此,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领域,并不使用垂直伸缩这种方案,而是使用水平伸缩。
所谓的水平伸缩,指的是不去提升单机的处理能力,不使用更昂贵更快更厉害的硬件,而是使用更多的服务器,将这些服务器构成一个分布式集群,通过这个集群,对外统一提供服务,以此来提高系统整体的处理能力。
但是要想让更多的服务器构成一个整体,就需要在架构上进行设计,让这些服务器成为整体系统的一个部分,将这些服务器有效地组织起来,统一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这就是互联网应用和云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分布式架构方案。
互联网分布式架构演化
分布式架构是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架构,包括了一系列的分布式技术方案:分布式缓存、负载均衡、反向代理与 CDN、分布式消息队列、分布式数据库、NoSQL 数据库、分布式文件、搜索引擎、微服务等等,还有将这些分布式技术整合起来的分布式架构方案。
这些分布式技术和架构方案是互联网应用随着用户的不断增长,为了满足高并发用户访问不断增长的计算和存储需求,逐渐演化出来的。可以说,几乎所有这些技术都是由应用需求直接驱动产生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历史,来看互联网系统是如何一步一步逐渐演化出各种分布式技术,并构成一个复杂庞大的分布式系统的。
在最早的时候,系统因为用户量比较少,可能只有几个用户,比如刚才提到的微博。一个应用访问自己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访问自己服务器的文件系统,构成了一个单机系统,这个系统就可以满足少量用户使用了。
如果这个系统被证明业务上是可行的,是有价值的,那么用户量就会快速增长。比如像新浪微博引入了一些明星大 V 开通微博,于是迅速吸引了这些明星们的大批粉丝前来关注。这个时候服务器就不能够承受访问压力了,需要进行第一次升级,数据库与应用分离。
前面单机的时候,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是部署在一起的。进行第一次分离的时候,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从 1 台服务器变成了 3 台服务器,那么相应的处理能力就提升了 3 倍。
这种分离几乎是不需要花什么技术成本的,只需要把数据库、文件系统进行远程部署,进行远程访问就可以了。
而随着用户进一步的增加,更多的粉丝加入微博,3 台服务器也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了,那么就需要使用缓存改善性能。
所谓缓存,就是将应用程序需要读取的数据缓存在缓存中,通过缓存读取数据,而不是通过数据库读取数据。缓存主要有分布式缓存和本地缓存两种。分布式缓存将多台服务器共同构成一个集群,存储更多的缓存数据,共同对应用程序提供缓存服务,提供更强大的缓存能力。
通过使用缓存,一方面应用程序不需要去访问数据库,因为数据库的数据是存在磁盘上的,访问数据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缓存中的数据只是存储在内存中的,访问时间更短;另一方面,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在的,而缓存中的数据通常是以结果形式存在,比如说已经构建成某个对象,缓存的就是这个对象,不需要进行对象的计算,这样就减少了计算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 CPU 的压力。最主要的,应用通过访问缓存降低了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而数据库通常是整个系统的瓶颈所在。降低了数据库的访问压力,就是改善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
随着用户的进一步增加,比如微博有更多的明星加入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粉丝。那么应用服务器可能又会成为瓶颈,因为连接大量的并发用户的访问,这时候就需要对应用服务器进行升级。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将应用服务器部署为一个集群,添加更多的应用服务器去处理用户的访问。
在微博上,我们的主要操作是刷微博,也就是读微博。如果只是明星们发微博,粉丝刷微博,那么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并不大,因为可以通过缓存提供微博数据。但事实上,粉丝们也要发微博,发微博就是写数据,这样数据库会再一次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点。单一的数据库并不能承受这么大的访问压力。
这时候的解决办法就是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将一个数据库通过数据复制的方式,分裂为两个数据库,主数据库主要负责数据的写操作,所有的写操作都复制到从数据库上,保证从数据库的数据和主数据库数据一致,而从数据库主要提供数据的读操作。
通过这样一种手段,将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水平伸缩成两台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而言,这样的分布式架构就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并发访问压力了。但是对于更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而言,比如新浪微博,还需要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查询,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带宽压力以及访问延迟等问题。此外随着业务的不断复杂化,如何实现系统的低耦合与模块化开发、部署也成为重要的技术挑战。
海量数据的存储,主要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NoSQL 数据库解决。直接在数据库上查询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数据的查询性能要求,还需要部署独立的搜索引擎提供查询服务。同时减少数据中心的网络带宽压力,提供更好的用户访问延时,使用 CDN 和反向代理提供前置缓存,尽快返回静态文件资源给用户。
为了使各个子系统更灵活易于扩展,则使用分布式消息队列将相关子系统解耦,通过消息的发布订阅完成子系统间的协作。使用微服务架构将逻辑上独立的模块在物理上也独立部署,单独维护,应用系统通过组合多个微服务完成自己的业务逻辑,实现模块更高级别的复用,从而更快速地开发系统和维护系统。
微服务、消息队列、NoSQL 等这些分布式技术在出现早期的时候,比较有技术难度和使用门槛,只在相对比较大规模的互联网系统中使用。但是这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云计算的普及,使用门槛逐渐降低,许多中小规模的系统,也已经普遍使用这些分布式技术架构设计自己的互联网系统了。
小结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面向互联网的方式开展自己的业务。传统的 IT 系统,用户量是有限而确定的,超市系统的用户主要是超市的收银员,银行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银行的柜员,但是超市、银行这些企业如果使用互联网开展自己的业务,那么应用系统的用户量可能会成千上万倍地增加。
这些海量的用户访问企业的后端系统,就会产生高并发的访问压力,需要消耗巨大的计算资源,如何增加计算资源以满足高并发的用户访问压力,正是互联网架构技术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就是各种分布式技术,我将会在后续讲解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分布式技术架构。
思考题
互联网应用系统和传统 IT 系统面对的挑战,除了高并发,还有哪些不同?
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18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答疑丨对于设计模式而言,场景到底有多重要?
下一篇
22 | 缓存架构: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精选留言(15)
- Citizen Z2020-01-11除了高并发,还有这些挑战: 1. 数据规模:UGC 和行为数据 2. 大流量:要考虑大型文件或流数据对带宽的压力 3. 高峰场景:无计划或有计划的访问量爆发(营销活动、热点事件)、DDoS,要求系统可伸缩 4. 安全性:暴露在公网,安全通信和隐私保护问题不可避免 5. 高可用:宕机意味着用户流失,复杂网络环境问题等外部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6. 快速变化:产品创新以吸引和留存用户,这需要可扩展的系统设计和高效敏捷的团队协作机制展开
作者回复: 👍
53 - 奔奔奔跑2020-01-12仿佛回到了当初看大型网站架构技术的时候了共 3 条评论10
- 探索无止境2020-02-23老师您好,发现网络很多文章说"分布式是术,微服务架构是道",然后还很多人认同,但我的理解是刚好反过来,我认为"分布式是道,微服务架构只是其中一个产物",不知道老师更认同哪种说法?
作者回复: 我赞同你的理解
共 2 条评论8 - holybell2020-01-11说点自己的看法,互联网为了解决高并发而采用分布式系统,引入一个集群必然带来集群所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如启用数据库集群必然带来数据如何在为集群间分发,主库读写分离如何避免读库的同步延迟导致的数据不一致性;分布式系统之间的调用如何确保事务性;为了提高读性能引入的nosql如何避免缓存和数据库的一致性问题等等……3
- 芒果少侠2020-03-24关于思考题,我想到比较明显的几点: 1. 安全性挑战更大:一方面,互联网应用系统每天都可能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黑客攻击(如DDos攻击、注入攻击等);另一方面,用户数据安全的保护也变得更为重要 2. 可用性要求更高:互联网应用系统一般都是7x24小时全时段对外提供服务的,因此服务宕机带来的影响比传统IT软件带来的影响范围更广 3. 业务逻辑更为复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用户诉求更多,无时无刻不带来新的需求变更。这会带来更加频繁的业务升级和系统迭代展开2
- 老袁2022-05-15高并发场景下,除了CDN技术,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文件(图片)对宽带的压力问题呢?共 1 条评论1
- 不记年2020-02-13网络安全 面向互联网的系统因为服务是依托公网的那么就存在被攻击的风险 业务迭代迅速 巨大的用户规模带来巨大的用户反馈 海量信息存储 巨大的用户规模带来海量的信息 各种政策1
- Paul Shan2020-01-17扩容垂直伸缩和水平伸缩的关键不同在于垂直伸缩是在在服务器总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单机的性能,水平伸缩则在单机性能不增加的前提下,如何在众多服务器操作系统架构之上重新设计一种新的架构来处理并行,不同的服务器会因为各种的特点而各司其职。垂直伸缩极限较快达到。水平伸缩更为丰富,极限也较大。就像操作系统是把CPU,内存和各种IO作为调度单元而让系统发挥出最大性能。一个好的分布式系统是以各种服务器作为调度单元而让系统做到快速响应。展开1
- test2022-11-06 来自广东1. 刚开始的时候系统很简单,应用程序、数据库和文件系统在单机上 2. 单机是瓶颈,把应用程序、数据库和文件系统分别拆分到不同的机器上 3. 数据库访问是瓶颈,加上缓存服务器 4. 应用程序是瓶颈,应用程序部署为集群,上游加上负载均衡服务器 5. 数据库访问再次成为瓶颈,引入读写分离 6. 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查询,以及网络带宽压力成为瓶颈,引入CDN和反向代理提供前置缓存 7. 为了使系统更易于扩展,引入消息队列解耦子系统 引入每一个功能都会导致系统复杂性提高,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多。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开
- 米兰的小铁匠2021-06-251、垂直伸缩:增加服务器等各方面性能 2、水平伸缩:增加服务器数量(分布式),一致性、可用性、原子性 3、分布式缓存(Redis)、分布式数据库(MySql主从)、分布式消息队列(RabbitMq、Kafka,解耦、异步、削峰)、分布式文件、负载均衡、反向代理与CDN、搜索引擎、微服务
- meijing01142020-12-03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模式也不太一样,toC的产品随时都有访问。除此之外,需求变动很大。对产品增长、营收的要求都不一样。
- escray2020-10-06一篇文章讲完互联网技术二十年演变历史。 互联网应用系统面对的挑战,除了高并发,还有高可用、高性能、安全性、易扩展、可伸缩等等;传统 IT 系统面临的挑战,一般不会出现高并发,但是高可用应该是需要保证的。 我觉的传统 IT 系统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把现有的技术用好,能够尽可能的辅助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费效比,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需求环节。 其实我有一点好奇,如果不是互联网大厂,而是一个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在现在的条件下如何应用这些技术? 虽然大体上的思路应该一直,但是完全照搬肯定是没有必要的,自己独立开发部署也不现实。 比如日活三四百万的应用,把服务部署在阿里云或者腾讯云上,如何利用云平台基础设施,完成易扩展(万一踩到风口呢?)、可伸缩(经济考虑)、一般并发(估计算不上高并发)的架构设计呢?展开
- нáпの゛2020-03-27打卡学习
- 一缕绒花2020-01-12谢谢
- koofrank2020-01-11写的很好 期待下面架构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