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02 | 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下):有图就有真相?

02 | 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下):有图就有真相?-极客时间

02 | 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下):有图就有真相?

讲述:小麥

时长12:48大小10.27M

你好,我是小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两个思考问题:摄影除了忠实记录,究竟能不能用来传达主观感受?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摄影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时代发展,照片这个东西从当年“拍什么是什么”,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我想让你看什么”,相机后面的人掌握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调侃社交网络的图片,比如网红在自己巨乱无比的房间里辟出一块小角落拍他们的“精致生活”,再比如在枕边放一只假手假装自己有男朋友,总之就是取景框里的内容和取景框外面实际发生的一切大相径庭。上面说的那些是比较好玩的例子,但如果严肃一点,就有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一张照片胜过万语千言,同样一张照片经过摄影师的不同处理,完全会变成与真实拍摄的场景大相径庭的“虚构创作”。对于摄影,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摄影并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更多时候是可以被用作传递观点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所以,怎么让照片说话,让照片说什么话,就变成了非常难解的议题。
这小两百年一路走过来,摄影由最开始的对现实世界的描摹还原,到对发生事件、人群生活状态的完整记录(寇德卡等人所代表的老派人文纪实类新闻摄影),再到摄影师有倾向、有选择的表达陈述(当代新闻摄影、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摄影:Christopher Anderson、川内伦子),再到如今,一张照片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观察,完全来源于摄影师脑中的所思所想 (比如 Roger Ballen)……想想看,在摄影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为他究竟“算不算得上是艺术”而争论不休呢。
我们可以简单看两眼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人的照片:
 
Josef Koudelka
Josef Koudelka,正经照片代表人物,在战乱的时候爬上坦克拍照片,抵着枪口一周拍了 5000 张底片 (Invasion 68: Prague),这是所见即所得的忠实记录。
但后来,为了拍吉普赛人,他长年跟着他们到处流浪,从自己曾经的故乡捷克启程,最后拍遍了整个欧洲大陆 (Gypsies),镜头前的被摄对象不再是陌生人,而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好朋友。跟他之前的项目相比,“吉普赛人”这组照片完全是个人向内的观照,他拍他们的生老病死,跟着他们喜怒哀乐。
寇老师很重视拍,但不太在意发表,因为他没有固定的居所可以随时冲洗胶片,所以就把照片都攒着,五六年发一次,一次发五六千张。他不挑相机,早期常用一枚 25mm 焦段的镜头,后来即便换镜头,也依然偏爱广角,没用过超过 50mm 焦段的镜头,小光圈,大景深,风格粗犷,但构图严谨,摄影界神话般的存在……现在 81 岁了,有点儿咳嗽,但依然在拍摄。
 
Christopher Anderson
Christopher Anderson,喜欢拍老婆,拍孩子。其实,老婆孩子最难拍,因为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孩子怎么拍自己都喜欢,但让别人也同样喜欢就很难了,你想想朋友圈里的晒娃比赛看着有多痛苦就大概能明白了。当然了,最难的其实是让老婆本人满意,你想想自己女朋友看到你给她拍的照片的时候有多痛苦大概就能明白了,但 CA,最出名的一本儿画册就是 Son,拍自己的老婆、孩子和老爹。
但我今天不打算说他纪实的这一块儿,我想说说他的商拍。他的商拍怎么拍怎么好看,不挑相机,什么牌子都能用,接 Apple 商拍的时候用 iPhone 也“哐哐”拍,不挑镜头,长焦广角都可以,全景深浅景深都可以,反正就是怎么拍怎么好看……他能把人的魂儿拍出来,看他拍的照片,我会有生理冲动。
前段时间,他给 Donald Trump 拍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肖像被用作为一期 New York Times 的封面,但彩色照片变成了黑白照片,全脸也变成了半脸,而大面积流传开来的,就是这张半脸的黑白照片,好像现在都没有人知道这张照片曾经是一张彩色照片了。这种大面积扩散的原因涉及到了具体人物的个性特征、历史和时代的背景、黑白照片相较于彩色照片更强烈的质感、还有画面的裁切能带给人眼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彩色转黑白只是为了“逼格不够,黑白来凑”么?所以,像一些“摄影原教旨主义者”所认为的“拒绝摆拍”或“不能裁切照片”有没有那么的不可动摇?所以,媒介、设计、文字说明这些东西,跟照片的关系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以后,那么,照片到底是什么?
 
川内伦子
川内伦子,因为计划要举举例子嘛,想的是简单地提几个人,要风格各异,要有男有女,要有黑白有彩色,所以我跟 Lufus 就定了 Josef Koudelka、Christopher Anderson、川内伦子和 Roger Ballen,然后我们俩就开始定要分别展示这几个人的哪几张照片,说到川内伦子的时候就很逗:
“川内伦子选哪张好?蚂蚁?鸡蛋?烟花?睫毛?小鱼?滋水枪?西瓜皮?”
都是平凡生活里的平常东西,但在她的镜头下,这些平常的东西,既美好又哀伤。她常用一台禄来 (Rollei) 双反相机,6 x 6 的正方形画幅,极大的光圈,极浅的景深,拍摄的时候还会用闪光灯补光,以减小画面中的光比,平,淡,构图非常松散,但总能让人看完《月子 1》就想看《月子 2》,一直一张一张地翻下去。
 
Roger B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