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15 | 人物:会聊天比会拍照片更重要

15 | 人物:会聊天比会拍照片更重要-极客时间

15 | 人物:会聊天比会拍照片更重要

讲述:小麥

时长20:41大小16.58M

你好,我是小麥。
上节课我把话题引到了“拍摄日常”,我提到了我老师说的话,“单纯因外界刺激而拍摄是无法在日常保持拍摄热情的”,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讲一个谁也不能说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没得拍的题材——人。
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日常正经拍照的时候,拍静物和风景远多于拍人,即便我们拍身边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更多地也只是在单纯地记录,反倒是去旅游的时候拍当地人,才会认认真真过脑子,想着怎么能把他们拍好看。这是几乎所有摄影初学者都有的一个误区,没能养成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的习惯,认为只有出远门才能拍到好照片。所以,还是那个意思,我们要想办法尽量从日常中取材,一味地追求新鲜感是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的。
我老师给基本她的每一个学生都留过一个作业——拍一张肖像。模特要找身边的人,光源尽量要用自然光。我当时给一个朋友拍了一张肖像照片,完成了这个作业,然后从这张照片开始,我一鼓作气又拍了好几十个人,深刻地理解了肖像之难。
拍肖像最容易搞定的难点是技术问题,所以我们先简单来说说拍肖像都会涉及到哪些技术。
首先,镜头用什么焦段。我在专门讲焦段的那节课里也说过这事儿,广角镜头由于透视畸变会把人脸拉变形,所以如果你想拍大头照或半身像,同时又没有什么特殊需求,可以尽量用焦段长一点的镜头,它们比较贴近人眼的自然视觉。但太长也不行,用一支 400mm 的镜头拍人,能把人脸拍成大饼,另外,用特别长焦段的镜头拍人还有一个非常误事儿的弊端,我们之后会说到。所以,考虑到我日常还得拍一些纪实题材的照片,我选择了 24-70(24mm-70mm)这支镜头,平常拍纪实的时候用 50mm 以下,拍肖像的时候把镜头拧到 70mm 端。
普遍意义上最好的肖像镜头大家都说是 85mm 和 105mm,室内用 85mm,室外用 105mm,主要是因为距离和透视都合适,但其实焦段选择这事儿也没那么绝对,还是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视觉效果。
接下来,用多大光圈进行拍摄。如果拍肖像(头像、胸像或半身像),用 70mm 焦段的镜头,我大概会距离被摄对象 1-1.5m。70mm 焦段的镜头在对焦距离是 1m 的时候,如果光圈是 F5.6,景深大概是 6cm,足够覆盖从鼻尖到耳朵的距离。为了保险起见,我也可以再后退半米,这样一来景深又会增大 9cm,变成 15cm,如果我对模特的眼睛进行对焦的话,即便我的手和被摄对象有前后轻微的摇动,我也能确保人脸上的一切都合焦。所以我会在比 F5.6 小的光圈范围内做选择,光圈开得越小越保险,因为景深范围更大。
再来,光源。手边儿找,有窗户就用窗户,有台灯就用台灯……如果用窗光,有纱帘或窗帘最好,因为纱帘就相当于柔光罩,窗帘就相当于遮光板,方便我控制光源质量和方向。台灯最好有灯罩,跟窗帘是一样的道理。在学完“光”的那三课之后,我相信你现在应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其实我拍肖像用的频次最多的光源是我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开一个白色的页面(通常是 Google 的主页),或者用 PS 在纯黑的底色上画一个白色圆形,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人物眼睛里眼神光的形状,我习惯拍男生用方形,拍女生用圆形。屏幕离人近一点,光就柔一点,屏幕离人远一点,光就硬一点,而且屏幕还能调节亮度,非常方便。
但是,接下来就遇到问题了,有的时候,在环境非常昏暗的情况下,屏幕调到最高亮度也没有多强的光照,当然,其实我可以进一步把光圈放大。我这支镜头的最大光圈能开到 F2.8,相比 F5.6,大了两档曝光,其实非常好。但 70mm 的镜头,F2.8,对焦距离在 1.5m 的时候只有 7cm 的景深范围,也就是说,我稍微晃一下,或者被摄对象稍微晃一下,就有可能失焦,我不想冒这个险,所以我把死了光圈,最大不能超过 F4。
那除了光圈,我还能怎么控制曝光?当然是快门和 ISO,我就不细说了。最终,我得到了一组终极参数:光圈 F4 是上限,不能再大了;快门 1/13s 是下限,因为 70mm 焦段镜头的安全快门是 1/70s,而且我是手持拍摄一个可能会动的对象,所以不能再慢了;ISO 800 是上限,为了保证画面纯净度,不想再高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终极参数?因为很可能用这组极端参数拍出来的照片也曝光不足,但没有关系,差三四档曝光都没有关系,把 RAW 图放进 PS 或 LR (Lightroom,图片处理软件),分分钟拉起来。
插一句,如果我用闪光灯,那这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闪光灯的可塑性太强了,跟随手找光源完全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事儿。
好,说回来。为什么我没有追求前期就把曝光搞定?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后期可以补救,有些东西前期没拍好后期没招儿。曝光不足是后期可以补救的,噪点稍高一点也是后期可以补救的,但是由于光圈太大而导致的失焦和虚焦是后期无法解决的,由于快门速度太慢导致的糊片也是后期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前期拍摄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只能在前期解决,后期无法补救的要点上,每做一步都要在脑子里权衡优先级。
拍肖像,最简单的就是过技术这关。你听我说得天花乱坠的,但其实你上手拍几张,心里也就有数儿了,就知道参数应该怎么设置了。但即便你不需要为技术问题操心了,你可能还是拍不出特别好的肖像。
我觉得我拍肖像充其量也就是刚过了技术这一关,所以我们来看几张真的特别好的肖像作品。
Peter Lindbergh
Irving Penn
Yousuf Karsh
Frank W. Ockenfels Ⅲ
Margo Ovcharenko
筱山纪信
荒木经惟
东松照明
张乾琦
Hanne van der Woude
植田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