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第二次社群分享半实录:拍照片的三个阶段

第二次社群分享半实录:拍照片的三个阶段-极客时间

第二次社群分享半实录:拍照片的三个阶段

讲述:小麥

时长17:05大小15.64M

你好,我是小麥。
今天下午群里谈到了评片儿,有朋友说应该每一张都评,因为大家是初学者,如果不评就不知道自己照片的问题应该归在哪一类,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就不知道怎么进步。我说我也是从初学者过来的,我初学的时候没人告诉我我照片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只能自己多拍多看多思考,这样效果才最好。(才发现,压上韵了嘿!)
我其实很排斥评片儿这种形式,只是既然大家发了,我就适当说说,如果这个群是超长期的,我是绝对不会开“评片儿”的这个口子的……因为我完全不觉得评片儿这种形式有什么用,从理论到实践我都认为评片儿是最低效的一种学拍照片的方式
我之前建过群,评过片儿,我一个摄影师朋友现在也有一个群,里面会评片儿,我也见过很多其他评片儿的群,看得我直想死。评片儿的人累得妈都不认识了,经年累月,但是群员该是啥水平还是啥水平,就一个“横平竖直”,拍了一年还是平不了直不了,就一个“注意边角”,拍了一年还是注意不到。
而且一个人刚拍完一张照片的时候特别容易自我感动,说是要发“最满意”的照片,但发上来的全是“最新拍”的照片,因为“最新拍的”最容易“最满意”。但在我看来,他们的群里每天就是一堆人在发“随手拍”的破照片,群员随手一拍、随手一发,群主就要写上好几百字评,一年前说什么,一年后还是那些话。
群主也是人,耐心会被磨没,最后要么撂挑子不干了,要么就胡说八道,毕竟谁也不欠谁的,但这样最后对谁都不好。
所以,我非常讨厌评片儿。
另外,我老师也说过她为什么不评片儿:
“最近接到一些提问或者私信,请我评价个人照片,我都没有回复,给大家解释一下原因。
我的上一篇问答回答的是如何评价 FRED STEIN 的肖像,这是我喜欢回答的问题。因为评价一个人或者一张照片,不能仅从画面着手去看。很多大师作品单看某一两张不但不够好,很可能还存在非常多的技术问题。或者看上去就是胡来的一张,如果不放入他整体的创作理念中去看,是没法评价的。
大家拿出来的照片无非就是两类,一是觉得自己拍得不错的,想再次被肯定一下;另外就是觉得不满意又不知问题在哪儿的,想听老师讲解一下。这两类总的问题是没有建立个人标准,这可是大问题。
很多拍得很好的摄影师其实也没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好恰恰是常规意义上的“好”。这类摄影师就比较喜欢评片,也有很多这样的群和星球,愿意为你的照片提出建议。他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其实是流行的角度)纠正你的问题,如果你信任这些建议,你也会将他们的标准纳入自己的评判系统。
这没什么不好,大部分人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很开心了。我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而且不是一个固定的视角。我用解析大师作品、简述摄影史、讲述打动我的照片这样的内容,帮大家扩展视野,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大家见的越多,想的也就会越多,如果你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很抱歉我不能评价大家的个人作品,感谢大家的理解,不过大家不必自我判断什么可以问什么不可以问,而是直接问我。因为有些基于个人照片的问题也有很好的公共性,尤其是对问题描述清晰,拍摄背景交代准确的,我会非常乐意回答。如果我没有回答,大家不要担心打扰我,能理解我的选择就可以了。再次感谢大家的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自己多拍多看多思考,这样效果才最好”,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建立起自己的标准,我不过就是一个正经拍过三年多照片的人,我的建议有啥好听的,还有很多大师的照片我自己都看不懂呢,你要如果把那种照片发给我,估计我也得说“这拍的是什么破玩意儿”。
我信我老师信得一愣儿一愣儿的,但有的时候跟她讨论照片,我也会觉得她在“胡说八道”,而且她曾经也试过评片儿,当年她评我的照片,我觉得她说得完全没道理。当然了,一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交流太少,互相之间还不够了解,有误会,二是大概率是我没听懂,所以还是自己努力多拍多看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吧,别人的评判标准不重要。
所以下面我只挑一些我觉得有共性问题的照片简单说两句。
 
第一张太空,第二张太满,这是很常见的问题。
不是说空或者满就不行,而是,如果空就要空得有道理,满就要满得有道理,第 20 课 有一张寇老师 (Josef Koudelka) 拍的黑狗,那就是空得有道理,第 10 课 有一张 Harry Gruyaert 拍的印度共产党大楼,那就是满得有道理。其实先不说有没有道理的事儿,关键是:空也要有看点,满也要没干扰。
我猜第一张是在车行进过程中拍的,想拍铁塔,想拍夕阳最后的那一抹颜色,但这个景象太平常了,铁塔没啥特别的,夕阳也没啥特别的,另外,拍的手法也平常,这就叫没看点。
第二张,想拍家人在包包子,看服饰、手和头发,应该是个年轻姑娘,看包子,每个都长得不一样,歪歪扭扭的,看来是个包包子的新手儿,所以我猜很可能是女朋友不常包包子,偶尔一包,拍一拍留作纪念,尤其是那些包子,为未来“嘲笑”她留下罪证。
这当然都是我猜的,很可能跟实际不符,但不重要,因为我看到画面就会想到这些。所以如果是我,我会一个一个包子地拍,就拍包子。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构图,同样的光线,最终拍出一组图,放在一起对外“展示”,具体可以参考我们第 10 课和第 20 课放的贝歇夫妇的照片。
我不会这样拍一张整的,而且即便我拍一张整的,我也不会把后面的橱柜拍进去,不会把窗户的铁栏杆拍进去,不会把窗外无关的景色拍进去,而且还糊成一片。我们 第 15 课 说过,“我们要对取景框里的一切负责”,我们 第 17 课 说过,“该拍上的一点儿都不漏,不该拍上的一点儿都不沾,这就是我能教的构图技巧”
 
这三张难道不是随手一拍么?我没看出有什么值得讲的。第三张我大概明白这是想拍阳光透过云层的丁达尔效应,这个景象没有那么常见,但拍得也太随便了吧……所以景是好景,归功于大自然,但照片太水,赖“摄影师”。
 
这两张,画质太差,以至于我已经不在意他们拍的是什么了,不要说这是用手机拍的怎么怎么着,大家也都看过手机摄影比赛里的那些照片,现在的手机画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不该再出现画质这么糟糕的问题了。如果出现,大概一是因为过分依赖手机的自动性,二是因为自己后期的时候出了问题,没有方向,乱调,乱拔亮度,乱加清晰度,这样不仅搞差了画质,把颜色也都搞失真了。
 
这又是“我们要对取景框里的一切负责”和“该拍上的一点儿都不漏,不该拍上的一点儿都不沾”的问题。第一张那个背景乱得,而且还把孩子的手给切了;第二张左下角的那几根带雪的树枝,还有画面下沿的那些零碎的树枝,本该都屏蔽掉的。另外,最右边那棵大树,在我看来,不但不是主体,反而是一个巨大的干扰物,如果是我,我会把他们全隔到画框之外,不如就拍左上角的那片带雾的山体,颜色气氛都对,稍加调色,或者其实都不用再调色了也行,最主要的就是要裁一裁的问题,或者前期拍的时候就避开干扰物。
比如这样:
谈不上出彩,但还算体面。
我们 第 16 课 讲风光的时候也说过,风光最要紧的不是“你想让别人看见什么”,而是“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什么”,我们说过可以多用长焦拍风光,这说的就是对画面内容的取舍问题。
 
我看还有一些拍花儿的朋友,推荐你们去看看那一众日本摄影师拍的花儿,川内伦子、上田义彦、蜷川实花、荒木经惟……有朋友在 第 4 课 的评论里问为什么“老法师”拍的鸟会显得很土,我和 Lufus 在 第 15 课 做出了解释,因为“老法师”把动物当动物拍,而好的摄影师把动物当人拍。拍花儿也是一样,如果拍花儿是花儿,那就很平常,没有太多看点,但如果拍花儿不太是花儿,就有可能拍出彩。
所以这张照片就非常好:
虽然右下角的食盆有点儿出戏,但瑕不掩瑜,或者说,那个食盆的干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猫的眼神和体态太抓人了。
 
最后再说一张照片:
我是迪士尼粉儿,我每年都会去迪士尼乐园,所以自然也拍过城堡。上面这张群友发的图是上海迪士尼的城堡,我在 2017 年的时候拍过一张,也就是这套课 开篇词 的头图。
我的这张照片没有那么好,就那样儿,但我可以大概说说这张照片的拍摄经历。
首先是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大概是普通老百姓能看城堡看烟花的最好的位置了,所以会有很多人来抢这个位置,所以为了能站在这个位置上,我需要从下午 5 点开始就一直站在这个位置上,差一个人身儿都不行,等日落,等天黑,等 8 点或 8 点半的烟花表演,就站那儿仨小时。我一般去迪士尼都会待两到三天,所以我要抓住机会每天都去站,因为每天的天气情况都不一样。
其次,我要判断拍摄时机,需要灯都亮起来,且天光和灯光的光比到最合适的时候,这样不会天太亮灯太暗或者灯太亮但天空黑成一片。
最后就是要靠老天爷赏脸了,我们第 16 课讲风光的时候也说过,拍风光是个需要“认命”的事儿。我每年去迪士尼的时候都会拍城堡拍烟花,但这么多年,拍了那么多次,也没有一张能超越 2017 年的这一张,因为老天给的那一大片红色和那一小抹黄色,我再也没有遇到过。
我 2018 年的时候又拍过一张,其实从技术上说,18 年的这张更好,但还是比不过 17 年的那张。
大家可以去看看迪士尼的片子的片头放迪士尼 LOGO 的时候的画面,城堡左后的那一抹红色,不得不感慨,认命就得了。
我们在第 10 课聊过“拍摄难度”和“可复现几率”的问题,17 年的那张就是我自己都复现不出来的照片,即便技术上非常简单,就是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然后站那儿一拍就行了。
但这么一说,问题就来了,也就是我们今天本来要分享的话题,拍照片的三个阶段,首先是过基础关,然后是要知道自己想拍什么、为什么拍,最后,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加持下,把你想拍的照片按照你的想法拍出来。
如果没有第一阶段,会有很多你想拍的东西你不知道怎么拍出来,如果没有第二阶段,你就只能拿着相机干瞪眼,或者干脆放下相机不拍了,即便你是“用相机之神”也没用,因为你的眼睛里和脑子里没有被摄目标。
发狮子那张照片的 @三草两木 - 席庆贺 说那张照片是凭运气拍下来的,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只是按下了快门。然后他又说 2016 年的时候他去看过一场马戏,发生了一件事,走钢丝的山羊因为受不了跋涉,生病死掉了,而处理它的办法就是用它给马戏团的人加餐,从此他就开始厌恶动物表演。但最后他又自己倒腾了一下,说这也不绝对,有一些动物在自然界独立生存会加速灭绝,他说这他还是知道的。
这正好就是我们要说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减小“蒙”的几率,虽然蒙上会很开心,但如果每一张照片拍出来都能满足自己的设想,那会是更开心也更会让你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果是我,我会把光圈再收一点儿,让前面的栏杆再实一点,因为栏杆也是画面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栏杆也是意思表达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栏杆,那只大猫的表情就会失去很多意味。
但如果不想要栏杆,就要离得更近一些,比如把让镜头抵近栏杆,从栏杆的缝隙里拍,只聚焦于大猫的表情。
我之前在清迈拍过一只大猫,我离他大概不到半米,别小看“距离”,别觉得两米和半米没啥区别。离两米远拍也是按一下快门的事,在半米内拍也是按一下快门的事,但在很多时候,这一米五的差距决定着一张照片的成败。这也是我和 Lufus 反复在课里提到的。
离人近,我们可以跟被摄人有互动,从表情就能看出来,离大猫近,我们可以跟被摄大猫有互动,同样,从表情就能看出来……拍活物儿的时候,这点很重要。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 @三草两木 - 席庆贺 的那个“心理倒腾”。
自从开始拍照片了,我就比之前更容易跟自己打架了。
我大学的专业是法律,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动物福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我是很反感动物表演的,但学法律让我永远要想我反感的那个东西它的那一方会怎么想。尤其我现在开始拍照片了,这个脑回路就更要人命了,整天就是自己跟自己辩论。
比如我知道了那只走钢丝的山羊的故事,我会想他的死跟他走钢丝关系大不大?不大。我会想,如果他不走钢丝,他会干嘛?会不会最终被人吃掉?大概率会被养起来,然后被吃掉。反正是要被吃掉,走钢丝和被养着有什么区别?不要说被养着至少一辈子很舒服,这种想法太人类也太残忍了。
我家八不(一只万能梗)现在也慢慢老了,我就在想,如果他死了,我大概率是会把他吃掉的,这样他不仅在我心里有位置,我和他也能在一段时间内真正地成为一个整体。
我拍照片整天跑来跑去的,我如果跟着这个马戏团走南闯北,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一旁观察台前幕后的他们,由此借机拍他们,我觉得我很有可能不仅不会觉得他们吃这只山羊有什么问题,甚至还会跟他们一起吃,因为也许他们吃这只山羊的时候还有一次集体举杯是为了纪念这只可能名叫“阿咩”的山羊。
在第 17 课我们提到过拍照片要“自洽”,这个意思就是说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立场,不然拍出来的照片就是“老好人儿”,虽然谁也不得罪,但就是很没劲。
如果我跟着这个马戏团,从这只山羊进团开始,拍到这只山羊有了一个叫“阿咩”的名字,拍到阿咩感冒了有人给他擦鼻涕,拍到阿咩跟大狮子窝在一起睡觉,拍到阿咩攻击了一个在看演出的过程中往他身上扔爆米花的熊孩子,一直一直拍到他死掉,我大概率会想办法让大家看完组图以后,看到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团员围坐在一起吃阿咩的时候,非但不谴责团员,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因为谴责太容易了,宽恕或完全理解太难了。
这就是拍照片的第三个阶段,在技术和想法的加持下,把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拍出来。
其实我知道有很多话还没有说透,但今天就先这样吧,剩下没有提到的照片还有几张我有话要说,留到明天……还有一些刚刚才发到群里的照片,也是,留到明天。
下面大家可以自由发言了。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
生成海报并分享

赞 4

提建议

上一篇
结束语 | 过好生活本身远比把他们拍下来重要
下一篇
关于《3》这本画册
unpreview
 写留言

精选留言(1)

  • whalien
    2020-05-19
    基础关我觉得还是要多多拍,先有量的积累再说其他的,有时候拍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再对照着去查,也会有答案。我觉得与此同时也还要多看别人拍的,心里想一下他是怎么拍的,用到了哪些之前讲过的,不然头脑一片空白,拿着机器不知道该干嘛,心里面没有想法,就单纯是个机器人。从量开始积累,从别人的照片开始模仿,我想坚持下来!~

    作者回复: 先拍出自己比较拿手的,没事儿就可以拍,然后大家觉得好你就有信心,或者能阅己就更厉害了,然后你就能坚持着拍下去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