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拓扑排序:Webpack是如何确定构建顺序的?
下载APP
关闭
渠道合作
推荐作者
12|拓扑排序:Webpack是如何确定构建顺序的?
黄清昊 · 业务开发算法50讲
课程介绍
讲述:黄清昊
时长17:03大小15.58M
你好,我是微扰君。
Webpack 是现在最流行的前端构建工具,见证了前端工程化在过去十年里的繁荣发展。如果你是前端工程师,相信你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会经常使用到。
Webpack 让我们可以模块化地进行现代 Web 应用的前端开发,并基于我们的简单配置,从入口开始,递归地自动构建出复杂的依赖关系图,最终把所有的模块打包成若干个浏览器可理解的 bundle。
整个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其中显然会有一个构建顺序的问题需要处理。以 html-webpack-plugin v3.2.0 为例,我们用 Webpack 打包 HTML 文件的时候,文件之间会有一定的引用依赖关系,因而所构建的 chunk 之间也会有相应的依赖关系。
那问题就来了,打包的时候,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打包才更合理呢?这就是拓扑排序需要解决。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前端工程师,对前端开发感情挺深,也一直觉得其实前端里用到算法的地方绝对不在少数。所以今天我们就以 Webpack 为例,一起来学习拓扑排序在实战中所发挥的威力。
当然,如果你对 Webpack 了解不多,也不用担心,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如何在一堆有依赖关系的源文件中找到合适的加载或者编译的顺序,和你常用的 maven、makefile 这类编译和依赖管理工具,去编译项目的原理并无二致。
好,我们马上开始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得来讲解一下拓扑排序的依据——拓扑序是什么。
拓扑排序
“拓扑”序,光听名字你是不是感觉很抽象不好懂,我们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在大学,学生往往有更大的选课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时间修读。但是,显然许多课程,和代码之间的依赖一样,也有着修读顺序的先后要求;有些课程还可能有不止一门先修课程,比如电磁场就要求先修读大学物理和数理方法两门课。
看表格不太清晰,这些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显然可以用有向图来抽象,节点就是课程本身,边代表了两门课程的依赖关系。把课程表的信息用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就会是这个样子:
照着图去选择修读顺序就会容易很多,你会优先选择没有入边也就是没有先修要求的课程,所以,等修读完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之后你就会发现,诶这个时候数理方法和大学物理的先修课程已经全部被你解锁了;继而你就可以继续修读这两门课程;最后再修读电磁场这门。
当然你会发现修读顺序依旧不只一种,比如:
这两种修读顺序的都是合理的,但它们一定保证了,要修读的课程的先修课程一定在当前课程的前面。
讲到这里,拓扑序的概念就清晰了,我们给出一个序列使得每个节点只出现一次,且保证如果存在路径 P 从 A 指向 B,那么 A 在序列中一定出现在 B 之前;满足这个条件的序列就被称为满足拓扑序,所以它常常被用来解决有依赖关系任务的排序问题。
对于一个有向图而言,通常存在不止一种拓扑排序的方式。那有没有什么样的图是不能被拓扑排序的呢?当然是有的。假设有这样一张课表:
乍一看,可能和其他课表也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你把依赖关系同样表示在图上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了。
它们之间构成了循环依赖的关系,你无法找到第一门修读的课程,所以这种先修课程的安排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也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情况其实和我们常说的死锁有点像。你永远没有办法在一个有向有环的图中找到可以被拓扑排序的方案。
所以,所有拓扑排序都是建立在有向无环图(DAG)上的,DAG 这个词相信很多同学都很眼熟,在 Flink 和 Spark 这类可以用来做数据批计算或者流计算的框架中,就常常可以见到 DAG 这样的概念,用来做计算任务的调度。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拓扑排序是什么了,也知道它可以用来解决有依赖关系任务的排序问题。那拓扑排序的具体实现步骤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拓扑排序如何实现
有两种经典的算法可以实现,一种叫 Khan 算法,基于贪心和广度优先算法 BFS 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种则是基于深度优先算法 DFS 的思想(如果你对 DFS 和 BFS 的概念还不够熟悉,可以再复习一下之前的章节)。
khan 算法
Khan 算法是更符合我们直觉的一种方法,也更容易理解,我们就先来讲解基于 BFS 的 Khan 算法如何解决课程表问题,也就是 LeetCode 210,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课后可以去网站上提交一下这道题。
题目是这样的:假设你总共有 numCourses 门课需要选,记为从 0 到 numCourses - 1,给你一个数组 prerequisites 存储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中 prerequisites[i] = [ai, bi] ,表示在选修课程 ai 前必须先选修 bi 。
边表
可以看到,输入的是课程间两两的依赖关系,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图的存储方式,prerequisites 就是图上所有边的集合,我们一般称为边表。但是边表的存图方式不能让我们快速找到某个节点的后继节点,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表示方式。
因为每个课程都是用 0 到 numCourses - 1 的数字作为课程标识,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个二维数组 next 来表示图,next[i]里存储的是所有需要 i 作为先修课程的课程。这也是一种图的表示方法,我们一般叫做邻接表,通常可以用 HashMap、数组、链表等数据结构实现。
邻接表
相比于邻接矩阵存储所有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边,在邻接表中,我们只用存储实际存在的边,所以在稀疏图中比较节约空间,实际应用和算法面试中都非常常见。
为了构建这样一张邻接表,我们要做的事就是遍历所有的先修关系,把 edge[0]推入 edge[1]所对应的课程列表也就是邻接表数组中。
输入处理完成,所有课程的先修关系图我们就有了。下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修读顺序。
相信你很自然就会想到,诶,那我们把所有不用先修课程的课都修完,然后从剩下的课程里找出接下来可修读的课程是不是就行了?之后按这样的顺序反复进行,直到所有课程都修读完毕。其实基于贪心思想的 Khan 算法就是这样做的。而这样一轮一轮遍历的感觉是不是也让你想到之前讲过的地毯式搜索的 BFS 呢?
我们一起来看整个题目 Khan 算法的实现:
我们用一个队列来表示所有满足修读条件的课程,一开始把所有没有先修课程的节点加入其中;再遍历出队,每次出队说明该课程已经修读过了,然后我们需要再遍历一下这个课程的所有后继课程,看看哪些在修完这门课程之后就可以修读了。
那哪些课程可以呢?这里我们非常聪明地用一个图的入度数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入度,其实就是有向图上每个节点入边的数量,我们在代码里用一个计数数组就可以记录。
具体来说,我们给每个节点增加一个先修课程计数器 pre,表示该课程有多少入度,也就是有多少先修课程,这一步操作,在遍历所有先修关系建图的时候就会完成。
所以之后每修读完一门课,也就是在出队的时候,会把这门课程的先修课计数器 pre 进行自减操作,如果发现哪个课程的 pre 已经为 0 了,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课程加入 queue 中了;因为这个时候这门课已经没有没修过的先修课程了。
按照这个方法遍历,所有课程的出队顺序显然就是一个合理的“拓扑序”的排列。
当然,我们还需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所有课程都修读了,也就是代码的 47-50 行。如果有课程没修读完,其实就说明课表里有环存在,这不是一个合理的课表,按题目意思我们需要输出一个空集合。
Khan 算法的全部思路和具体实现就学习到这里,如果你想更好地掌握该算法,建议你可以在力扣上找一些相关题目多做练习。
dfs 算法
通过 Khan 算法的学习,相信你对拓扑排序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认知,我们来看看第二种基于 DFS 的拓扑排序算法,这也是html-webpack-plugin v3.2.0 所采用的策略,它又是如何解决 Webpack 打包 HTML chunk 的排序问题的呢?
先上代码,注释很清晰易懂,不过由于是前端框架,你可能需要稍微花一点时间熟悉一下 JavaScript 的语法,不做前端的同学不用太深究具体语义,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把 chunks 当作有依赖关系的节点就行,和课程表中的课程其实是很像的。
在 Webpack4 之前,所有的 chunks 是有父子关系的,你可以认为父节点是需要依赖子节点的。Webpack 在生成 HTML 的 chunks 时,需要按照拓扑序的方式一次遍历打包并嵌入到最终的 HTML 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后面父 chunk 所用到的子 chunk 放在更前面的位置。
所以,59-73 行,这一段代码其实就是用来把这个问题的边表提取出来的,我们通过forEach方法遍历了所有的 chunks,然后把父子关系全部用 edges 变量记录下来,这和课程表的先修数组是一样的存图方式,也就是边表。
有了边表,我们就要对它排序了。真正的拓扑排序代码其实在第 76 行,调用了 toposort.array 方法,这个方法来自一个 js 的包toposort,它提供了非常干净的接口,输入一个 DAG 的所有节点和边作为参数,返回一个合法的拓扑序。
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看一下 toposort 包的源码:
这个代码虽然不是很长,但还是没有那么好理解,我会把一些核心的逻辑讲解一下,你再对着看应该就很清晰了。
基于 DFS 的思路,和 BFS 优先选择所有可修读课的策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极端。在 DFS 策略中,我们优先找出没有后继课程的节点,把它作为最后修读的课程,这样一定可以保证在 DAG 中的拓扑序中它是安全的,因为所有它依赖的节点一定在它之前。
那如何找呢?在 DFS 的策略中,我们需要几个关键变量,对应在 toposort 的代码里分别是:
数组 visited:用来标记某个节点是不是已经遍历过;只要是遍历过的节点,就不再重复遍历。
数组 sorted:用于存放最后拓扑序的结果集。
在 DFS 拓扑排序算法的传统讲解中可能会用一个栈来表示 sorted 这个结构。这里 toposort 包用了数组,让插入的顺序是从数组尾部开始,其实就是模拟了栈的结构。
之所以用栈,就是为了在 DFS 过程中把我们碰到的所有没有子节点的元素,按照先进后出的顺序维护,让这些节点在拓扑序中更靠前。
outgoingEdges 数组:这也是一个基于数组实现的邻接表的实例。
predecessors 集合: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用于在 DFS 的过程里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环。
怎么判断有环呢,其实很简单,从某个节点出发,如果发现在这次遍历的某个路径中能遍历到已经出现过的节点,就说明有环路存在了。具体来说,我们用 predecessors 把 DFS 过程中出现的元素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当然 DFS 结束之后还需要注意恢复现场,就是说在一条路径调用完成之后,要把 predecessors 之前加进去的节点都移除,这是因为在有向图中两条路径可能有交集,但并不一定构成环。比如这个例子,红色路径和黄色路径都经过最下面的节点,如果不恢复现场在某次 DFS 中就会出现重叠。
整个拓扑排序的过程,也就非常清晰,我们遍历所有节点,按照什么顺序都可以;然后从每个节点开始,沿着其有向边进行 DFS 的图遍历,遍历过的节点都会被 visited 记录遍历状态,保证不会重复遍历。
如果某个节点的子节点全部被 visit 函数 DFS 完毕,我们就会把当前节点加入栈中。因为当前节点子节点全部 DFS 完毕就意味着,所有依赖当前节点的节点都已经在栈中放到了该节点之后,于是只要能保证如果图中没有环,整个过程结束后,把栈里的元素自顶而下排列就是满足“拓扑序”的。
对着详细的说明,你重点看代码的 36-68 行,多看几遍代码应该就很好理解啦。
这就是第二种基于 DFS 的拓扑排序算法的思路,递归处理所有节点,采用先输出依赖自己的节点、再输出自己的策略来保证拓扑序。在早期的 Webpack 中就是这样处理 chunk 之间的打包顺序的。
复杂度
那么这两种算法的复杂度是多少呢?
首先 khan 算法,BFS 的过程中把所有节点一一入队、再一一出队,搜索过程中每条边也会被遍历一次,所以对于有 V 个顶点 E 条边的图,整体的时间复杂度是 O(V+E)。空间复杂度主要引入了额外的队列、各个顶点是否被访问的标记,以及记录了所有边信息的邻接表,所以空间复杂度同样和顶点数还有边数成线性关系,为 O(V+E)。
基于 DFS 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上其实和 BFS 差不多,在 DFS 过程中每个顶点、每条边也都会被遍历到,整体时间复杂度同样为 O(V+E),空间上也有邻接表和访问记录等信息为 O(V+E)。
总结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 Webpack 在打包 HTML 的时候是如何对 chunk 排序了吧,本质上就是一个对有向无环图输出节点“拓扑序”排列的问题。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这样输出拓扑序的需求其实随处可见,不信你仔细想一想平时用 brew 或者 apt-get 装包的时候计算机都会做哪些事情呢?一个包可能依赖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包,计算机是从哪个包开始装起的呢?相信你学了今天拓扑排序的两个算法,应该就知道怎么做了吧。
利用拓扑排序的算法,我们也可以来确定整个图中是否有环。在 khan 算法中,我们通过贪心算法把所有能输出到拓扑序的节点都输出,如果发现图中还有节点没有被输出的话,就可以说明它们一定在某个环路中了。而在 DFS 中如何做呢,前面其实我们也提到过,如果在 DFS 的过程中访问到一个已经被访问过且不是上一步之前被访问的节点,就说明环存在。
课后作业
如果只是要判断环路而不需要输出拓扑序的话,我们是否有效率更高的办法?你可以实现一下吗?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和我讨论。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邀他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参考资料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选择了 v3.2.0 这个相对较老的版本?主要是因为 Webpack4.0 之后引入了 chunkGroup 的概念,用 SplitChunksPlugin 替换了 CommonsChunkPlugin,代码中不再需要对 chunk 进行拓扑排序了。
本文深入介绍了基于DFS的拓扑排序算法在Webpack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拓扑排序的重要性和Khan算法在任务排序中的作用。随后通过详细的代码解析,阐述了基于DFS的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文章还对拓扑排序算法的关键变量进行了解释,并讨论了如何判断有向图中的环路。通过对实际代码的解读,读者能够深入理解DFS算法在拓扑排序中的应用。此外,文章还对两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课后作业,引发读者思考。总的来说,本文逻辑清晰,代码分析详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基于DFS的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原理及其在Webpack中的具体应用。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元
生成海报并分享
2022-01-06
赞 2
提建议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
11|字符串匹配:如何实现最快的grep工具
下一篇
13|哈夫曼树:HTTP2.0是如何更快传输协议头的?
全部留言(3)
- 最新
- 精选
- Paul Shan2022-01-06深度优先遍历可以引入颜色的概念,也就是一开始的颜色为白色,遍历的时候颜色为灰色,遍历完成的颜色为黑色。如果遍历过程中发现一个新节点的颜色为灰色,即可判断有环。
作者回复: 是的;其实就是标记出这一轮搜索中的节点,已经搜索过的节点,和还没有搜索的节点。
共 2 条评论3 - Amber2022-01-12可不可以提供完整的能运行的例子呢,文章提供的都是片段
作者回复: Amber 你好;khan算法的代码可以直接提交到 leetcode 210。 Webpack的代码可以直接参考 npm包的源码 https://www.npmjs.com/package/toposort
- Jump2022-04-03感觉dfs把topsort函数贴出来就可以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