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已完结课程限时免费阅读

04|关键抉择之(2):大厂这么卷,去国企、外企“上岸”?

04|关键抉择之(2):大厂这么卷,去国企、外企“上岸”?-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极客时间
下载APP

04|关键抉择之(2):大厂这么卷,去国企、外企“上岸”?

讲述:雪梅

时长22:14大小20.31M

你好,我是雪梅。今天我们聊聊大厂、国企、外企的选择问题。
先给你讲个小 A 的故事。
小 A 硕士毕业,工作 5 年多,今年 30 岁,一直做 Java 业务开发。他待过 2 家公司,从一个不到 100 人的小公司,到当下千人左右的中型企业。最近感觉发展遇到了瓶颈,薪资也不理想,所以有了跳槽的想法。
以前一直在中小厂的他想去大厂看看,但听说旁边的大厂今年裁了好多人,有点害怕,觉得别费半天劲,好不容易,进去转眼就被裁了吧?还在犹豫之际,一个朋友说,“去什么大厂呀,环境这么差,赶紧找个国企上岸吧,不行外企也可以,没有 35 岁危机……”
问题来了,大厂、国企、外企,到底该怎么选?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技术人职业发展路径中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要想回答好,就需要梳理这么三个方向。
大厂、国企、外企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 A 的职业发展在什么阶段?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结合 1 和 2 的答案,小 A 应该怎么选?
这一节课,我们认真聊聊这个问题,更全面地认识大厂、国企和外企三个选择,再来慎重思考一下,当我们选择企业的时候,究竟是在选什么?

大厂里的“卷”有用吗?

我 2008 年校招毕业进百度,2022 年从阿里离职,除了中间出去的一年,其余 13 年都在大厂。这里就说说我眼中的大厂都有哪些优点和局限。

大厂有哪些优劣势?

在大厂工作的好处,在我看来有三个。第一个好处,是能够带给你丰富的知识沉淀。大厂的朋友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阿里的资源,ATA 技术大咖的干货文章太多了。外面的文章大多要脱敏,但在内部可以看到更详细的信息,甚至联系到作者。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好处,优秀同学的密度相对较高。而且除了刚才说的“学习榜样”这个方向,优秀的同学也会在职业发展上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职业发展有困惑,找不同部门高两级的同事聊聊,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发展路线了。甚至,优秀的人会一起往前走,慢慢形成一些圈子。即使离开了大厂,这个圈子也会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内推等等。
大厂的第三个好处,是能够帮你形成独特的领域积累。因为大厂很多业务的规模很大,要解决的的问题更有技术挑战、更复杂,更重要的是很多业务在业内都是领先的。身在其中的同学能清晰地看到头部玩家的思路。
这三个优势的积累,不仅能够帮你在领域内平滑地切换工作,甚至它们可能是你未来创造自己事业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在做技术人职业发展教练,要说教练技术,我肯定不是教练圈内最纯熟的,但十几年在互联网的积累,对技术人特质的理解,对于技术人职业发展常见问题的深刻体感,这些“领域”的积累,都是我独特的加分项。
说到大厂的优势,你可能会想,在当下的环境里,大厂因为之前的资金积累,比一般的中小厂更稳定,能扛风险。这个有一定的道理,但稳定都是相对的。很多大厂的招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备人才,是为了未来做更大的事准备的。那在降本增效的当下,供大于求,自然会释放不少人才出来,所以风险还是存在的。
当然,大厂也有非常多的局限性,在我看来,两点尤其突出。
其一,有些大厂内卷严重,内耗会增加。在高速发展期,大家可以并肩把事情做好,一起把蛋糕做大,但当业务不再增长甚至下降,蛋糕没办法做得更大的时候,那就只能一起切蛋糕。优秀的“人精”在一起就更容易内卷。
比如很多在大厂做测试的小伙伴说,现在越来越不在乎业务测试了,大家都觉得那是本分。大家都在卷做工具,做平台,谁的工具接入的服务越多,谁就占有主动权。而这些工具到底是不是冗余?做工具的 ROI 到底怎么样?已经没多少人关心了。大家看重的是工具可以讲好故事,给自己好的绩效,带来晋升,这个故事讲完了,第二年再换个故事讲。
如果组织本身土壤不是很好,这样的内卷很容易人浮于事,让会“讲故事”的人抢占先机,而那些务实干活的同学却慢慢被边缘化。
其二,分工太细,容易形成个人的“能力陷阱”。大厂要办成一件事,大多需要非常多的协作。一个需求,从业务到产品,再到研发、测试,再到运维,如果涉及依赖其它服务的情况,可能还得不断“拜山头”。这就会导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雕细琢,努力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俗称“变成一颗螺丝钉”。时间久了,很多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极度怀疑,看不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
做后端开发的,可能一提到客户端、前端就一头雾水,未来好像只能换个地方继续写 Java 代码。做前端的,往往只关注页面性能、端上的组件,业务逻辑可能一问三不知,更别提后端服务如何发布,线上如何运维了。做管理的更心虚,比如我,从大厂出走之前一度担心“出去没团队带了,代码也好几年没写了,是不是就残废了?”
一边是内卷严重,一边是“能力陷阱”,很多大厂人就这么被困住了。

在当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大厂?

在我看来,如果你纯粹是想去大厂“镀金”,或者觉得大厂可能更稳定,那还是别去了。但是有这么两类同学去大厂看看。
第一类同学是工作时间短,希望打牢基石的人,比如工作不到五年,从来没去过大厂的。大厂的规范化、体系化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基础的体系、规矩搭建好之后,未来想要有更多灵活性不难。相反,野蛮生长多年,再去强行融入体系,难度会大很多。
那工作很多年的同学就不建议去大厂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类同学,抱着空杯心态,愿意打破自己重建的人。
我的朋友小明,工作前 9 年都在小厂,之前一直坚信在小厂当多面手很好,认为自己长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直到后来遇到一个大厂过来的优秀 Leader,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非常标准化、有体系,而且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用小明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人长得很正”。后来他在 33 岁时去了大厂。
如今 5 年过去了,他说这段时间是自己成长最快的几年。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沉淀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他也慢慢把自己之前摸索到的一些点状经验串联成线,甚至形成面了。
就是因为看到了大厂优秀人的特质,他特别想向这些优秀的人学习,与“聪明的大脑”一起共事。他也一直这么做,每天努力工作,还会积极研究公司的知识沉淀文档,向各种大佬请教学习,加上之前小厂的“多面手”经历让他的知识面很广,常常能融会贯通,这就有了他成长最快的 5 年。

国企真的能“躺平”吗?

聊完大厂,接着我们来聊聊国企。我问过很多在国企的小伙伴,不少互联网大厂在裁员,你们怎么样?跟大家想象的“铁饭碗”“躺平”有很大差异,我们来看看两位国企技术小伙伴的回答。

在国企做技术是一种什么体验?

先说说小红。小红研究生毕业,校招进入一家国有银行的软件中心做测试研发工作,到目前已经十余年,这算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典型国企。
在这里暂时确实没有裁员的压力,但这两年,她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工作压力在不断增加。很多系统都开始“国产化”翻新,项目很多,领导也会不断鼓励加班。要想绩效好那必须拼加班,拼创新工具,提升效率。如果想晋升,要慢慢熬资历。年头到了,再去看绩效如何,这两年想晋升还必须接受去分行外派一年。
组里面也有从互联网跳过来的人,她发现互联网人更能质疑,有时候领导的方案不合理,会主动跳出来,而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听话,乖乖干活。技术上,她与在互联网的同学聊过,自己单位的各种基建都相对落后,有时候她也挺羡慕在互联网工作的同学,她说,“明显觉得我的成长速度比不上他们”。
另外一位同学小刚,在互联网干了七八年,他的原话是“实在不想整天被推着走”,为了 Work-Life Balance 的理想,3 年前他降薪 30% 跳到一家国字号下的二级科技公司,给总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开发系统。
进入国企之后,他“终于感觉有生活了”。早上 9 点上班,下午 5 点半下班,回家还能看看新闻联播。本来以为可以这样安稳地一直干下去,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不太对劲。现在单位也在考核他们系统的营收,最近更是人心惶惶,据说单位要对所有人重新定级,会让一些人职级变低,可能在为降薪做准备。
说到互联网与国企工作的差异,小刚笑着说,互联网积累的技术和项目协同经验,刚开始确实会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但很快发现没这么简单。他说:“现在回看,在互联网其实把事情做好,你就不需要操太多心了,国企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比如我们做内部系统,客户和用户不是一波人,用户是单位的一线小兵,客户是老板,关注点不一样,很难让他们都满意。还有各种总部与子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领导的意思总要靠猜,很无奈。”
从上面两位小伙伴的访谈以及其它在国企工作小伙伴的访谈来看,我整理了在国企工作的 3 个特点。
没有绝对的稳定。
相比互联网的大裁员,国企目前裁员的不多,但也存在变向降薪。一个在国企做 HR 的小伙伴说,他们今年预计有 40% 左右的降薪。相比互联网,国企本身薪资就不是很有竞争力,降幅确实非常大。另外,上升机会在减少,也在上演跟互联网类似的“卷”,拼加班,拼工具,甚至拼外派。
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
大多数国企成立的时间都很久远,文化与强调高效的互联网文化差异非常大。举个例子,相比互联网的扁平管理,国企的组织结构一般更加复杂,总公司与子公司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级级汇报,甚至也有小伙伴提到很多“关系户”。在国企上班,处理各种关系会比单纯做事挑战更大。这对于很多性格内向,不擅沟通的技术人来说,是一道非常难以跨越的鸿沟。
技术和基建相对互联网、外企会滞后一些。
这一点对于技术上渴望更多成长,希望接触新技术的小伙伴来说会比较不适。

在当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国企?

显然,想去国企躺平到退休,除非有编制,否则都很难。我调研了一圈国企的社会招聘,大多要求 35 岁以下。如果从互联网过去,还会面临大幅降薪。可以说,35+ 想去国企躺平太不现实了。那么话说回来,什么样的人可以尝试去国企呢?
首先,经济压力不大,对接下来职业发展预期不高的人。比如很多职场妈妈会选择去国企,因为能更好地兼顾家庭,又能有一份收入,实现更好的 Work-Life Balance。
其次,心态 Open,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企做事,很多时候的挑战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原有系统的复杂。比如前面提到需要慢慢熬资历,汇报链路长等。再比如陈旧的系统,没有相应文档,基础工具相对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整合资源,利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落地的问题,才能拥有立足之地。

外企真的没有 35 岁危机吗?

在很多人看来,外企毕竟相对“人性”。我也访谈了很多在外企做技术的小伙伴,大家说到的外企其实会分为美企、欧企、日韩企等,不同的外企差异也比较大。
有些欧美企业确实会在文化上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强度比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小一些,整体年龄上也会放宽,比如不做 35 岁的限制。一位从民企去了外企的小伙伴说,我终于觉得自己“年轻”了,因为周围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明显多了。但很多老牌外企也在面临增速缓慢的问题,一些核心技术也并不在国内,不适合追求快速成长的小伙伴。
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下不少外企在裁员,一个在世界 500 强外企工作的小伙伴说他们公司今年在国内关闭了好几个城市的办公点。不少企业招聘也大幅减少,甚至停招。一个在美企工作了十几年的小伙伴说,他们现在几乎不招聘,以前可能走一个补一个,现在可能走 3-4 个才补一个。现在看来,进外企的机会确实大幅减少,如果从头部互联网过去,很大概率还会面临降薪。
因此,整体上来说,部分外企确实对年龄的限制不多,但发展速度偏慢,招聘名额有限,这两年机会也在明显减少。

不同企业的选择,到底是在选什么?

我把当下在大厂、国企、外企工作的优缺点以及适合什么人,汇总成了一张表格,你可以参考。
除了这些优劣势,我们更要知道的是,在选择一家企业的时候,一定不是选择这家企业的“标签”,好像大厂等于“内卷”,国企等于“躺平”、外企等于“职业寿命长”。在这些标签背后,每类企业都是一个多面体,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又有不一样的优劣势。做职业选择,不能依靠“标签”粗暴地决定,需要全面了解,才能更理性地做决策。
书籍《远见》中说到,“大多数职场人把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而事实上,这至少是长达 45 年的马拉松。他们更关心下周二的升职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岁时拥有更好的选择。”为了跑好职业发展的“马拉松”,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当下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再决定下个选择是否能更好地匹配。
技术人的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新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个发展路线我会在第 5 节课详细解读。我先拿这节课的小 A 来举例。
工作 5 年的小 A 处于技术人职业生涯的黄金“发展期”。跟小 A 深聊下来,我发现他一直在做业务研发,公司前后的业务系统都非常熟悉,也动手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但业务发展停滞,像在池塘里折腾,周围的人大多是“半躺平”的状态,局限了他的发展,他希望去“更大的湖”,甚至“大海”里游泳锻炼,突破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这个目标,即使当下的大厂很卷,也是适合小 A 的,因为大厂能够帮助他实现“到更大的湖里游泳”的梦想,找到合适的团队,让他在专业能力上得到更好的历练。大厂不一定是小 A 的终点,但大厂的工作经历会给他下一段的工作打好基石。
你可能会问,小 A 都 30 岁了,去了大厂依然上不了岸呀?万一大厂裁员了怎么办?不还是得跳槽吗?
我们还是先聊一个案例。小 B 在大厂工作了 10 年,从一线研发做到技术经理,还转型做过产品,但始终觉得没有突破瓶颈期。两年前他跟一个朋友出来创业,虽然创业很苦,未来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他非常坚定地说,“我现在比两年前心理踏实多了。原来我感觉自己如果离开大厂,只能换个地方继续搬砖,现在真实了解了线下场景,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这里没有鼓励你创业的意思。很多人不适合创业。只是如果你在一个已经明显达到瓶颈的环境中,就需要及时自我觉察,勇敢突破舒适区,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国企、外企,我们这代人估计很难在企业里干到退休。知名人才发展专家薛毅然老师曾经说过,“60 后、75 前可能还有机会在一家单位干到退休,75 后很难,80 后、90 后几乎不太可能了。”
在巨变的环境下,我能理解你对于安稳的渴求。但既然“上岸”艰难,我们不如换个角度理解“上岸”。
在我的视角里,“上岸”是一种工作自由。我们不再为了保住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殚精竭虑,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工作。
当然,说得容易,怎么才能做到呢?这让我想到罗振宇老师提到过的“U 盘化生存”能力。
什么是“U 盘化生存”能力?罗振宇老师总结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拆解下来,其实就是 2 个重要特质。
你需要拥有至少一项可持续变现的专长。
你自己一个人不依赖任何平台、任何人,也可以自己运行。当然也可以组合运作,跟别人协同。
对我来说,当下就在打磨自己的“U 盘化生存”能力,以自己十几年的技术管理经验、写作能力、教练技术结合,打磨出来可以服务技术人职业发展的专长,可以作为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工作,也可以与平台合作。虽然当下的收入比大厂上班低,但确实发现我这样的工作可以持续积累,可以越老越吃香,还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身体允许,可以做到 80 岁。

小结时刻

今天我们聊了很多,比如大厂不只有“内卷”,还有优秀的人才和很好的历练场域;国企看起来稳定,但关系复杂,当下的工作也没有想象得那么轻松;外企可能看起来风光,但有些增速放缓,裁员不少。希望这些信息,能帮你在做职业选择时更好地认清现实。
但我更想和你分享的是,职业选择更需要理性思考。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当下职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以及当下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最看重的是收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技术能力的提升?还是稳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你要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有了职业发展目标,加上前面说到的“认清现实”,就一定会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实,我在 35 岁时也犹豫过要不要转型,但那时候明显感觉自己职场经验积累还很不够,家里也有一些经济压力,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发展目标就是再去挑战更难的事情,看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于是接手了一个更综合、处于困难阶段的团队,继续在大厂摸爬滚打。
39 岁时,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个阶段的我一方面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很贵,全部交给公司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探索一份终生的事业。所以我选择了从大厂辞职,从事一份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耕耘到 80 岁的教练事业。这是我的心路历程,你可以参考。
最后,如果在你认清现实、理性思考后,面对职业选择仍然纠结,那不妨把这些思路都忘掉,踹自己一脚。去试试吧!坐在电脑前空想是不可能想清楚的,到真实的世界里去实验,去亲身感受,你才知道这个选择适不适合你。荣格说过,“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做调研而已。”勇敢地去调研你的人生,人生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聊聊发展

小伙伴,当下的你在大厂还是小厂,国企还是外企?你当下最看重的是什么?对于未来“上岸”你有哪些计划?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课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心里不慌,脚下不乱,做好每一天的成长。

本文从大厂、国企、外企的角度探讨了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对于大厂,文章指出了其优势和局限性,强调了大厂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优秀同事的密集度,但也存在内卷和个人能力陷阱等问题。国企的特点在于稳定性不绝对、挑战在于做人而非做事,适合经济压力不大、对职业发展预期不高的人。而外企则存在增速缓慢和裁员问题,对年龄的限制不多,但招聘名额有限。文章强调了职业选择需要理性思考,需要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阶段和目标进行选择。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案例,鼓励读者勇敢地去调研自己的人生,勇敢地去试验不同的选择。整体而言,本文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对不同发展路径的思考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分享给需要的人,Ta购买本课程,你将得18
生成海报并分享
2023-12-25

赞 27

提建议

上一篇
03 | 关键抉择(1):到底要不要转管理?
下一篇
05 | 总结:技术人职业发展路线图,不同阶段的“危”与“机”
unpreview
 写留言

全部留言(14)

  • 最新
  • 精选
  • ququwowo
    2023-12-25 来自美国
    想起一句话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changes is that everything changes. 在海外的能源版块公司上班,最近几年公司大搞数字化转型+重组。首先裁员一波又一波,目前“稳定”些了。但是又源源不断从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挖来高管,带来硅谷的内卷文化。哈哈。 我有个(大)问题:后面是否会讲什么样的工作属于和不属于“越老越吃香”?任何工作都有机械性的一面。我猜如何让自己“越老越吃香”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吧?

    作者回复: 谢谢你给我们带来国外的视角。 越老越吃香的工作,在专栏里没有讲,我自己理解是有更多自己的独创性,而不是社会批量培养的工作都能越老越吃香。 比如我这样深度服务人的教练工作,靠经验和专业壁垒的企业顾问,还有与人脉深度强相关的一些销售岗,比如部分保险经纪人。

    共 2 条评论
    10
  • 方华Elton
    2024-01-02 来自辽宁
    一人创业,超级个体,是我理想的上岸状态。

    作者回复: 看了数据,美国现在自由职业者或者超级个体,已经占比超过30%了,相信中国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一人创业”出现。

    共 2 条评论
    9
  • 张大泉
    2024-01-10 来自浙江
    22年硕士毕业后在某大厂做云计算基础服务开发,恰好赶上了一个历史遗留应用owner位置空缺,有机会独自负责整个应用。第一年成长很快,因为需要答疑和线上问题排查支持,深入了解了整个系统。 今年(第二年)感觉进入了瓶颈,拧螺丝的感觉愈发严重,因为所负责的应用属于历史遗留,很重要(出问题后果很严重)但不受重视,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维与答疑,以及一些小修小改。 当下看重:从0到1的项目机会或者一些大的需求,职场最初几年还是希望能够多多写代码,拥有自己的代表作,keep hands dirty。没活干时常让我焦虑。。 上岸计划:1. 多输出。不空读技术书籍,希望能解决一些小的实际问题或者产出文章;2. 拥抱开源。技术需要交流,连接才能产生价值,多混社区,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3. 了解产业。技术只是工具,需要创造价值。了解各种商业模式,理解它们的价值创造。
    展开

    作者回复: 谢谢大泉,听你的介绍,我会建议你看有没有转岗机会,到更有挑战的地方去工作,接受具体工作的考验,可能对你的成长会有更大的帮助。

    5
  • 6点无痛早起学习的和...
    2024-01-03 来自北京
    目前在大厂做 Java,毕业快 4 年,我依然还是最看重成长,薪资是第二,在当前公司依然能感受到成长,所以也就没有跳槽 我的“上岸”计划,一直实践自己的成长之路(早起、时间管理、内心探索),未来也许是一个可以拿去“上岸”的资本

    作者回复: 为95后的“人间清醒”点赞,提前做了很多布局。职场上当前处于发展期,积累能力很重要,未来你的职场能力和“提前布局”会更好地整合。加油

    共 2 条评论
    5
  • 星河
    2023-12-28 来自湖北
    社会总是残酷的,依靠被雇佣到老,真的很被动

    作者回复: 嗯嗯,趁早摆脱打工心态,打工是为了未来不打工,积累能力和资源

    5
  • while (1)等;
    2024-01-08 来自江苏
    你好,雪梅老师。成为技术教练需要哪些技能,或者需要哪些认证?如何在圈子里扩大影响力?

    作者回复: 亲,你好,这是三个问题: 先回答教练的学习,ICF(国际教练联盟)有教练的认证体系,学习教练的话一般需要去相应机构去上课,前后需要一年多时间。国内教练培训有埃里克森、共创(国内是思腾在代理)、创问等,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找官方公众号一般有体验课。 第二个问题,技术教练,我猜你想说的技术人的教练,其实就是我服务的人群主要是技术人。教练和编程语言一样,它是一种工具和思想,具体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与原来的经验做结合。比如我就是把自己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教练做结合,专注帮助技术人解决职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的问题。 第三个,扩大影响力,这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实最基础的方式就是给别人提供价值,主动输出。比如自媒体写文章、技术大会分享、写专栏都算。当然也有口碑传播,如果你做得不错,别人会帮你传播,慢慢口碑就有了,影响力自然就有了。 关于技术人的教练、个人影响力建设,我在自己的公众号“码上破茧”写过很多文章,欢迎关注。

    3
  • 直须
    2024-01-19 来自广东
    雪梅老师好,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在小公司的前端开发工程师,技术水平一般,快到而立之年。上面的大厂、国企、外企,一个也没进去过。看到您做决策时,有一个很突出的观点:大胆破圈,走出去,不断尝试。 但在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已经不错了。 我想问:在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时,在决策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 对于像我这样背景的人,您认为在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作者回复: 直须,你好。 做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确实要看自己当下的积累,我会比较建议你当下先这个你先重点去提升自己的技术,大专只是过去的一个学历,不代表未来,我见过很多大专的前端小伙伴技术能力非常好,在大厂也干得特别优秀。我之前团队的有个前端leader就是大专,但口碑非常好。 目前除了一些头部大厂,会限制学历,其余的技术好,还是有很多空间的。当技术基础打好之后,再慢慢腾挪到自己想去的位置。30岁还有很多机会,好好积累,来得及,加油!

    2
  • 陌兮
    2024-02-21 来自广东
    想咨询下老师,35 岁前社招进国企,可以拿到编制吗?会不会做事的全是社招的人,而且也要加班? 本人工作了六年,之前在大厂待过三四年。目前在一家国有银行控股的金融公司,公司科技部差不多一千人。感觉近两年没什么提升了,而且越来越想躺平了。公司内卷严重,加班严重。

    作者回复: 陌兮,社招进国企,有没有编制,得看具体岗位是否提供编制,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很多国企工作强度也挺大的,当然干活不只是社招了,毕竟这几年也有很多优秀的校招进了国企的。 是不是躺平,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现实层面,社会支持系统(家人、经济状况)是否能支持躺平 (2)你自己能躺平吗?一直保持“躺平”的状态,你自己真的开心吗?如果当下开心,那一直这样,你能接受吗? 当前的职场环境很多地方都比较卷,对个人确实有挑战,如果换个角度,职场只是为我们积累经验和能力,给自己争取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呢?会不会让你更理性去看待这种内卷?

    1
  • Geek_b9efed
    2024-02-05 来自天津
    说一下我的感受,3年前赶上了监管发展金融科技,运气好进了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科技部,随着人员短时间大量增加,内耗越来越严重,开始考核工时,开始有了强制绩效、末尾淘汰,各种福利克扣,工资降薪,晋升通道被堵,现在还开始裁员,裁员比例还不小,工作内容上事务型工作占比很高,种种迹象让我一度想要离职。我的感觉,根本没有铁饭碗,提升自己的能力永远都是王道。不管在互联网还是体制工作,本质上都是跟人打交道,掌握好沟通技巧,找到企业里的游戏规则,适应规则,适应人的风格,总会发展的很好。
    展开

    作者回复: 确实没有铁饭碗,你可能比别人更早经历这些动荡,当下会很痛苦,但长远不一定是坏事。我见过很多当下特别卷的环境下还能游刃有余的人,大多都是早年经历很多不顺,能看懂职场游戏规则,也清晰自己需要的人。 职场做人做事都很重要,只是技术人大多前期只看重做事,忽略了人。

    1
  • 皇甫冉
    2024-02-23 来自四川
    对,我们想要的是工作自由。

    作者回复: 哈哈,2024一起加油,实现工作自由